我家樓下鄰居的孩子小磊,正在讀一年級,平常聊天經常聽到小磊媽媽抱怨孩子從小就愛看電視,現在經常邊看動畫片,邊寫作業,沒多少作業還磨磨蹭蹭到晚上10點多。不讓他看,就撒潑、哭鬧,更不寫作業了。
這不,晚上又聽到她在大吼”我再說一次,把電視關了!”聲音里的憤怒、無奈,實在讓人揪心,孩子才一年級,長此以往,怎么可能好好學習呢?
小孩子沉迷看電視,不給看就不吃飯,哭鬧,甚至打罵父母;等長大些,沒那么多時間看電視了,就玩手機、玩游戲,把父母辛辛苦苦掙的血汗錢打賞主播,這樣的新聞絡繹不絕。

小孩沉迷看電視,父母該怎么管,才能讓孩子從小養成自律的習慣呢?
看電視,不是有效的學習手段
很多小孩子是怎么喜歡上看電視的呢?
通常一開始是家長主動給孩子看,給孩子玩。有些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輩帶孩子,不知道該怎么教孩子,就讓孩子看電視,覺得不僅孩子安靜不鬧了,還可以學習東西,比如兒歌呀、唐詩呀。
著名作家李敖曾經說:”電視是批量生產傻瓜的機器。”
據研究表明,人在看電視時的腦電波和睡眠時的腦電波是非常接近的。

一個孩子坐在電視機前,大腦完全被動地接收畫面、聲音的刺激,根本沒有主動思考。電視上通常都是生活化的場景,對兒童的智力刺激是非常小的。所謂的學習根本無從談起。就算看很多遍電視,記住了兒歌,也只是傻瓜似的記憶罷了。
而且,電視快速變化的畫面、聲音,會破壞兒童的注意力,長期看電視,容易讓孩子形成離開電視就無所適從的習慣。將來面對需要主動思考的書本學習,更無法集中注意力,進行高效的深度學習。
所以,看電視絕不是有效的學習手段。相反,它對大腦和身體正處于發育關鍵期的兒童是非常不利的。
不想讓孩子看電視,父母就要帶孩子去做別的更有價值的事情,逐漸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

?陪孩子游戲,發現更有趣的事情
我和老公都上班,白天奶奶一個人帶毛豆。1歲半多的毛豆精力旺盛,整天跑來跑去,還特別喜歡出去玩。有時候,奶奶為了讓她安靜會兒,就用電視引誘她乖乖坐著。
開始,我們沒大注意,覺得小孩子偶爾看下電視沒什么關系。直到一天晚上,毛豆坐在地上耍賴,一定要看電視,我們才意識到似乎有點嚴重。
對于像毛豆這樣小一些的孩子,其實很簡單,用其他有趣的事情吸引她,就很有效。
孩子天性喜歡游戲,也天生會玩,要看電視,多半是因為沒有其他好玩的,當父母陪她做更有趣、更好玩的事,孩子自然就不看電視了。

像毛豆特別喜歡玩躲貓貓,只要我一說,”誰要玩躲貓貓”,她立馬跳著舉手,”毛豆玩,毛豆玩!”小孩子躲貓貓,每次都是那兩三個地方,但玩了2個多月,她還是樂此不疲,一被找到,就開心得哈哈大笑。
她還很喜歡趴在爸爸背上騎大馬,小手緊緊摟著爸爸的脖子,不停地說”駕駕!”偶爾,她爸爸故意顛簸一下,她又緊張又興奮,小小的身子立馬緊緊貼在爸爸身上。
很多父母覺得小孩子的游戲很無聊,自己不愿意、也不會陪孩子玩。只給孩子買了各種昂貴、精巧的玩具,讓他自己玩,認為好的玩具能開發孩子智力,比父母陪著還要好。其實,玩具在小孩子的認知里,只是冰冷的、顏色鮮艷的塑料制品而已,有父母的陪伴才讓這些玩具變得有趣。

著名作家池莉曾說:”我發現從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樣的,家長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現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錢,不愿意花時間、精力和心思。實質上是家長變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懶惰了。”
她的話說得比較尖銳,但卻一針見血。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來源,只有孩子從父母身邊感受到滿滿的、包容的愛,長大后才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在和父母的互動中,孩子學習語言表達,學習與人相處,學習處理問題……
很多父母不愿意為孩子付出時間、精力,就期望孩子成長為理想的模樣,這不過是癡人說夢。

?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最近高考結束,武亦姝的名字一直在各大新聞、朋友圈刷屏。
2017年的《中國詩詞大會第2季》,16歲的武亦姝憑借2000余首古詩詞的儲備,一舉奪冠。無數人被她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雅從容的談吐氣質圈粉。她讓我們見識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如今,詩詞才女武亦姝高考成績613分(上海高考滿分660分),被清華大學新雅學院錄取,要知道武亦姝讀的還是理科。
她作詞又作曲,為母校寫了一首歌《紅墻邊》,滿是校園同窗依依惜別的綿綿情誼,溫暖動人。

文理兼備,興趣廣泛,氣度見識非凡,成就如此優秀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十幾年含辛茹苦的付出和悉心培養。
說起對孩子的教育,武亦姝的媽媽說:”對孩子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小時候的武亦姝,調皮好動,特別不愛學習。為了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父母拿自己”開刀”。 電視不看了,開始讀《山海經》和《二十四史》;棋盤室不去了,開始帶著小亦姝一起角色扮演名著情節,改編經典故事。
在父母的熏陶下,武亦姝從小愛上了詩詞,愛上了閱讀。她不光是詩詞才女,也是閱讀才女。

閱讀給了武亦姝豐富的學識、見解,滋養了她大氣從容的氣質。對待生活、學習,她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逐漸養成自尊、自律、自覺的習慣,對未來也有清晰的規劃和把控。
詩詞大會奪冠后,無數媒體爭相采訪她,各路代言和娛樂公司紛紛上門為她量身打造”天才少女”。武亦姝全部拒絕,關了手機,不看網絡,專心學習,向著目標”清華大學”邁進。
俄羅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青少年閱讀做了豐富的研究,他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說:”三十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

一個有良好閱讀能力、閱讀習慣的孩子,他對新知識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能力。閱讀帶來豐富的語言和知識背景,讓他能更快地對新知識、新事物融會貫通。較好的學習能力使他努力就會有不錯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又促使孩子更加主動積極地去學習,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相反閱讀少的孩子,語言和知識背景蒼白使他學習能力羸弱,在越來越難的知識,越來越多的競爭面前,他會越來越力不從心。挫折感越強,對學習就越沒有興趣了。
教育學者尹建莉說:”一個不閱讀的人是蒙昧的,一個不閱讀的家庭是無趣的,一個不閱讀的民族是淺薄的。”

孩子的閱讀能力,需要父母從小開始培養。二歲之前主要是父母給他讀繪本,稍大些讀詩詞,讀故事。等上學識字,孩子可以自己讀故事、讀童話;再大可以讀長篇小說、人物傳記、歷史書籍等。書中豐富多彩的世界、跌宕起伏的故事,給孩子心靈的滋養,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制定規則,看電視不能作為獎懲手段
很多父母認為要改變孩子的某個不良習慣,比如看電視,就應該先和孩子約定好規則:每天只能看半小時,然后按這個規則去管理孩子。孩子服從規則的時候,就給他獎勵;當孩子不服從規則,就懲罰他;這樣,就能約束孩子改正錯誤。
這完全是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的癡心妄想。

所謂規則,其實是成人社會為了更好地運轉,減少人與人之間溝通協作的成本而互相約定的。小孩子根本沒有規則意識,制定規則,讓小孩子遵守,使違反孩子天性的。
其次,孩子幾乎沒有抵制誘惑的能力。不認識的人拿出一顆棒棒糖,就能讓孩子放下陌生的恐懼而跟他走。
規則意識和抵制誘惑的能力,都是需要后天慢慢培養的。
像孩子愛看電視,先用游戲或者講故事等其他有趣的事情吸引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同一時間,可以有不同的選擇,這時再去和孩子定規則。這樣,一是孩子對規則沒那么抗拒,二是實施后能減少不順利情況的發生。

特別要注意,我們是為了減少孩子看電視,那么制定規則時,一定不能把看電視作為獎勵。不能說,你這段時間表現不錯,獎勵你多看半個小時電視。這還是把看電視當做更好的、更有吸引力的事情,孩子也會察覺父母的心思,對電視的興趣更大。
如果孩子犯了什么錯,也不能以取消看電視作為懲罰。懲罰是非常扭曲的一種措施。當孩子犯了錯,讓他體驗自己做錯事的自然后果就好,孩子感到失望、內疚,會自己想辦法改正。如果用父母扭曲的其他事情做懲罰,很可能導致孩子的重點關注到對抗、報復父母上,就非要看電視,而忽略了從錯誤中汲取經驗教訓。

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想要孩子不沉迷于看電視,養成良好的習慣,愛閱讀、愛生活,父母肯定首先要以身作則。要知道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就能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一舉一動,日復一日刻畫進孩子的心底,融入孩子的血肉,才造就的。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