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不想上學了怎么辦(小孩不想上學了,作為家長怎么辦)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所有的父母們,都非常擔心自己的孩子叛逆厭學,不知道如何去引導,可以找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要指導方案,從孩子的心理建設,到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的引導,都會有具體的指導步驟。
上周發文講述了一個高三女孩終止學業、執意來北京學紋身的北漂女孩的故事,主要講的是家長該如何理性面對這樣的孩子。這一次,我們探討一下這個孩子變成后來樣子的“病根”在哪里。
在與女孩的交流過程中,我發現,孩子發現自己不舒服、不想上學最早是從初二就開始的。不過,當時,家長不太理解孩子的一些異常表現,等到了高三,隨著學習壓力的增大,孩子的狀態就完全崩盤了。
今天要提醒各位家長的是,初中孩子的自我成長真的很關鍵。有個流行的網絡用語叫做“中二病“,是指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們特有的自以為是的思想、行動和價值觀。這僅僅是一種網絡說法,而和我們通常意義上認為的病相差很遠。
簡單來說,“中二病”和之前提及的青春期、叛逆期是同一個含義。家長對青春期、叛逆期這些詞匯并不陌生,很多家長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不好對付,感覺家里有個青春期的孩子,分分鐘鐘都有可能進入地獄的感覺。
的確,在今天這個信息發達、知識扁平化傳播的年代,伴隨孩子青春期的成長,確實不太容易,對每位父母來說都是一個挑戰。這對家長攻心術的要求比以往高了很多,家長必須多儲備知識。
今天就來支招,教你理解青春期的孩子——如何理解“中二生”。
首先談談人類的自我是如何成長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認為,人的自我成長受生理遺傳和環境共同作用,一生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先后要經歷信任-懷疑,自主-羞恥,主動-內疚,角色同一性混亂,親密-孤獨,繁衍-停滯,完善無憾-悲觀絕望八個階段。雖然目前心理學界認為這些時間段存在個體差異,但是,其基本的階段性還是存在共性的。在每個階段,人都要經歷對自我認識的沖突和再認識,從而獲得自我成長。人的自我成長是終身的,12-18歲階段的角色同一性混亂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青春期。
這個階段,大部分人都要完成對“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建構過程,因此,對于自我的發展作用重大,變化也非常顯著,經常會伴隨著劇烈的自我沖突和外在的社會交往沖突等問題。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變得不可理喻、冷漠、不聽話、不乖巧……當種種讓你覺得不好理解的行為出現的時候,請你首先給予理解,這是他自我成長的關鍵期到來了。他的所想、所思、所說、作為有時無法解釋是正常的,這是因為他的自我發展正處于混亂期,這是通往清晰自我認識的必經之路。
在成長過程中,在尋找我是誰的道路上,他們通常也是迷茫和混亂的,對自己想要什么也不太清楚,所以,很多時候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現。家長作為過來人,看到孩子可能要走彎路,就開始為孩子擔心。其實,家長對他們最大的理解就是放下你的擔心,不要驚慌,不要覺得無法接受,也不要過于焦慮,擔心會有什么不可挽回的后果,要始終相信這些都是正常的成長過程,有一天都會過去。
在“中二生”的成長路上,家長的愛和支持最最重要!
雖然有時候他們也無法表達清楚、也不會主動表達、也不愿意表達,但是他們時常會伴有一定的情緒問題,有時表現得擔憂苦悶,有時表現得冷漠無情,有時表現得標新立異、與眾不同,尋求孤獨,總之,他們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
這時,誰來承接孩子的情緒呢?家長就是不二人選。
家長們該如何承接孩子的情緒問題呢?四個字“順勢而為”。
此時,家長要特別敏銳,當孩子提出任何需求,都不要以大人的眼界去否定他,而是要認真地聽他說的。承接孩子情緒的最佳方式是不要否定孩子。孩子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不要給孩子提供他不需要的東西。不要擔心孩子被寵壞,不要擔心失去原則,會害了孩子,他們處于特殊的成長階段。需要的就是這些“養分”,我們必須給予。
其次,家長們給予愛和支持的方式也非常重要。
那就是保持家中穩定和愛的環境,給孩子提供溫暖和安全的環境,給自我成長的斗爭過程中提供安全的港灣。父母管好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不要把全部身心都放在孩子身上,給予他太多的“為你好”的愛和關注,千萬不要做《小歡喜》里的宋老師。同時,夫妻之間少點爭執、多點溫馨,過好彼此的情感生活。這些正向的能量都可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
當然,孩子青春期的成長雖然劇烈,但是也有風平浪靜的時候。當孩子情緒穩定的時候,家長也要主動跟孩子聊聊,把自己的人生閱歷、甚至你贊同的優秀故事講給孩子聽,以便孩子有足夠的養分應對自己的成長危機。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7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