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所以對游戲上癮,不是因為“喜歡”,而是因為“想要”。不是因為被“慣壞”,而是因為愛不夠;不是因為“我自己”想玩游戲,而是“我們”想玩游戲。
記得有一位孩子在咨詢時曾經說,玩游戲,是因為“無聊”,游戲并不能給他帶來快樂,但是很刺激,有一種“很虐”的感覺,讓他想不停地玩下去。另一方面,“我的同學、朋友都在玩游戲。”
我們先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一下,孩子為什么會對游戲上癮。
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1953年,兩位年輕的科學家曾經研究過一只小白鼠,他們把一個電極植入到小白鼠的腦中,通過電極來刺激大腦的某個區域。這只小白鼠不停回到籠子里那個它曾經被電擊的地方,看起來還想被電擊。原來,科學家把電極安在了錯誤的位置,但也陰差陽錯地發現了大腦中一個受刺激會產生強烈“快感”的區域。
兩位科學家發現的,其實并不是快感中心,而是現在神經科學家稱為“獎勵”系統的東西。每當這個區域受刺激,大腦就會說“再來一次,這會讓你感覺良好“。每次刺激,都讓小白鼠尋求更多的刺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刺激本身,卻不會帶來滿足感。
當然,不僅僅是電極能激活這個系統。世界上充滿了能帶來刺激的東西,例如設計精良的電子游戲,能讓我們變成“小白鼠”,去追求對快樂的承諾。這時,我們的大腦就會對“我想要”的東西非常入迷,而說“我不要”就會比較困難。
這個獎勵系統是怎么刺激我們行動的呢?當大腦發現獲得獎勵的機會時,就會釋放出多巴胺,這是一種神經遞質。它會告訴大腦其他部分它們需要注意什么,如何才能得手。很多人以為多巴胺能產生快樂的感覺,其實那種感覺更像是激勵。它不是喜歡、滿足、快樂或真正的獎勵會帶來的感覺。
《自控力》一書的作者曾經指出,設計游戲的人,有意識地控制了人們的獎勵系統,不斷出現的獎賞、關卡、虛擬地位、成就等級和各種彩蛋層出不窮,這樣就激發了人們的興趣,讓我們的多巴胺神經元不斷燃燒,讓我們難以戒得掉游戲。電子游戲的刺激,甚至和使用苯丙胺產生的多巴胺一樣多。2005年,有一位28歲的韓國人因為沉迷于一個游戲,連續奮戰五十多個小時,死于心血管衰竭。
游戲中的各種刺激、獎勵設計,幾乎幾秒就有一個,比現實生活要豐富得多,每次克服挑戰,又會刺激我們的多巴胺。孩子在游戲中沉迷后,就會覺得現實生活很“無聊”。
讓我們上癮后不能自拔的原因,還和前額皮層有關。如果前額皮層沒有發育好,受損了,或者過于勞累,自控力就會比較弱。孩子的前額皮層還不是發育得很完善,這就導致自制力比較差,很難對游戲說出“我不要”。
在玩游戲的時候,渴望比愉悅感更容易讓人上癮。
然后我們從心理需求的角度,看看為什么孩子沉迷于電子游戲。
孩子都是渴望愛的,但是卻未必能如愿。
一方面,可能家庭缺乏高質量的陪伴,或者父母本身也特別手機控;另一方面,可能孩子在學業、或者人際方面受到了挫折,受到了一些心理創傷,為了逃避這種壓力,就通過游戲去排解負面情緒。當孩子沒有很好的方式去應對這些問題時,就會用游戲來擺脫負面情緒。
家庭環境不良和學校壓力過大,會讓孩子產生情緒、認知和人際關系失調,孩子就會借助網絡來緩解壓力,找到安慰,逃避現實的困境。
當然,這個層面的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父母多加關注。

最后,從社交的角度,來分析孩子游戲上癮的理由。
多人游戲有社交屬性,孩子會覺得同學都在玩,我也應該去玩,不然就無法和其他同學有共同語言,玩不到一起。他們只是把大自然的“游樂場”,搬到了游戲上。
為什么大家孩子面對豐富的世界,興趣沒有游戲大?因為很可能TA的小伙伴,都在網絡上玩游戲。于是,玩游戲成為了孩子進行社交的一個手段。
作為父母的,不妨去組織一些孩子們都能參與的戶外活動,讓孩子們成群結隊地參與。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