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已經變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連大人都忍不住玩游戲,更何況孩子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好好分析原因,再思考對策。

1、孩子沒有獲得足夠的陪伴
單獨的話語永遠是蒼白無力的,沒有行動的襯托,一味言傳將毫無意義。孩子把游戲當成了伙伴,是因為他在現實生活中缺少陪伴,父母應該盡量多抽出點時間來陪陪孩子,陪他們一起完成作業、玩會兒游戲、談談人生理想,你的簡單陪伴對孩子就是最大的鼓勵。
其實,孩子從不在乎吃得多豪華,穿得多么體面,他們只是渴望得到更多的關愛,以及父母的尊重。
陪伴并不一定是時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如果家長忽視了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分享他們的快樂與煩惱,很容易導致孩子心理上產生孤獨感。
孩子就需要借助其它事物來獲得補償,比如吃零食、看電視、玩手機游戲。

2、缺乏有秩序的作息安排
孩子在放學后到上床睡覺這段時間,沒有合理安排好作息時間,加上家庭成員各做各的事,很容易產生某個時間段無事可做,此時孩子便會容易想到看電視、吃零食或者玩游戲。
最好的辦法就是為家庭成員來個作息表。每個環節動靜交替,緊湊進行,學習玩樂休息都不誤。在這里要強調的是,作息表不只是針對孩子本人的,而是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嚴格按照要求去做的,在相互提醒、督促之后,增強每個人的時間觀念,在什么時間做什么事,這樣一來孩子也不會總想著玩手機。
家長要把孩子放學回家后到睡覺前的這一段時間利用起來,不要讓孩子在做完作業后就沒事情可干,腦袋里會冒出玩手機的念頭。這個時候你可以安排孩子閱讀一些課外故事書,而你也可以借這段時間來把你有些不清楚的問題,找書理解一下,久而久之的,孩子和你的閱讀習慣就培養出來了,何樂而不為呢?

3、父母在家頻繁使用手機
有的父母自己拿著手機不放,卻要求孩子不玩手機,這是有違常理的,孩子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是天性。想讓孩子不沉迷,父母就得理性使用手機。
記得前陣子網上熱傳的在《中國詩詞大會》上被大家認識的上海才女武亦姝高考后的消息,她的父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他們下了班即把手機關機,全身心投入家庭生活、陪伴孩子,這點真的很值得所有父母學習。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你做什么他就學什么,這就是言教身傳。如果父母經常在家玩手機,那么多半孩子也會對手機產生興趣,并希望從手機中獲得滿足。

最后我想說,家長別把成績看得太重:一味地苛求孩子得高分,讓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反而會使他們產生更多的逆反心理,迫使他們從網絡的虛擬世界里尋求慰藉,釋放壓力。如果孩子成不了學霸,不如讓他快樂成長,在學習生活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找到自己的奮斗目標,為夢想而拼搏。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