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十四歲不聽話,叛逆,厭學,沉迷游戲,非要跟父母對著干,還經常威脅要跳樓輕生,這該怎么辦?
十幾歲的孩子不聽話,就跟他的小青春期一點都不親,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青春期孩子不聽話的問題。
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不同的,每個人的行為也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天性是趨易避難,追求安逸。只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從父母身上慢慢構建。
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生命力是非常強的,他們渴望得到尊重和認可,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他們對自己有著強烈的自信,卻又缺乏安全感。
因此,他們會經常表現出一些不可愛、不聽話的行為,讓大人覺得“軟硬兼施”,但實際上,孩子只是想要一個平等的爸爸。
也就是說,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們最需要做的不是想辦法對付孩子,而是想辦法改變自己。
孩子不聽話,跟家長有很大的關系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說過:“人生來就像是一張白紙,而人們后來又被他上了一層“白紙”。
也就是說,孩子不聽話,往往跟家長有很大關系。
父母要想讓孩子聽話,首先就要改變自己。
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教出什么樣的孩子。
父母的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01
“父母要好好學習,孩子才會好好學習”
田亮的兒子田亮,14歲那年,被父母送到了城市里去讀書。
可是,他的成績很一般,尤其是數學,田亮和妻子壓根沒什么輔導班,田亮都是自己親自輔導。
在田亮看來,老師布置的練習冊里,除了英文版的難題,還會有一些奧數題,需要做一些奧數題,他希望兒子能掌握。
田亮每天都會抽出固定的時間來陪伴兒子學習。
沒有了媽媽的督促,田亮對學習也沒什么興趣,他覺得學習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想著不勞而獲,還不如玩游戲呢。
在后來的日子里,田亮已經缺席了兒子的成長。
錯過了最佳陪伴期,孩子的性格、能力都會慢慢弱化。
田亮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從一開始“陪讀”變成了“監控”,監控、監視、監視、控制,完全剝奪了孩子玩游戲的權利。
殊不知,過度保護和溺愛,反而會剝奪了孩子的“主動性”,只有當孩子的“內在驅動力”逐漸形成時,才會出現真正的“自覺性”。
心理學家榮格說:“自由的本質是深深的被人拋棄。”
因為缺少父母“言傳身教”的教育,孩子會養成許多壞習慣:逃學、偷竊、撒謊、網癮、頂撞父母、動輒自殺等等,還有一些孩子叛逆、離家出走、沉迷網絡、打架、早戀等等。
當家長看到這些表現時,是不是要懷疑孩子有什么心理問題了?
那么,面對這些問題,父母該如何處理呢?
首先,父母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為人父母的角色,就是教會孩子如何為人處事。
這是考驗家長“持家”的時候,能不能勝任作為父母的角色。
在此基礎上,父母應該學會“持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去給予支持與鼓勵,協助孩子度過難關。
其次,父母要與孩子多交流。
交流有利于增進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有助于引導孩子正確對待“上網”這件事,把它當作生活的一部分,從“一起”發展為“一起”。
最后,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要跟孩子一起上網的時候,能夠和孩子一起上網的機會確實比上網的時間多。所以,父母要學會“利用網絡”。
如何利用網絡?
我們有一個觀念,那就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永遠都是孩子學習的地方。這是對孩子的一種信任,因此,父母可以多陪孩子進行親子活動。
陪孩子進行親子活動。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對于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父母也會把自己的一些經驗傳授給孩子。
父母經常陪伴孩子一起參加親子活動,通過親子活動,來讓孩子獲得父母的陪伴,讓孩子明白,父母永遠是他的后盾,孩子會更加的信任父母。
同時父母也要控制住自己的脾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學會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永遠都是自己最堅實的后盾,孩子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樂趣,漸漸的從內心成長起來,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不會再向父母傾訴,而是尋求幫助。
3. 要讓孩子體驗學習的成就感
父母不要總是說自己對孩子的學習要求高,這種說法是不對的,作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讓孩子愛上學習。
比如孩子喜歡數學,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動手做實驗,可以教孩子玩一些計算游戲,每做一次都認真的記錄下來,如果孩子能夠非常好的完成,父母就可以獎勵孩子一些小獎勵。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1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