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雯媽媽是一名小學老師,平時對于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視,常常會輔導孩子功課到很晚,不過令雯雯媽媽覺得不滿意的是自己如此大的付出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在班級中游,甚至最近還出現了厭學反應。
“媽媽,你別逼我學習了,我不是學習的料,你放過我吧!”面對孩子的“自我放棄”,雯雯媽媽很是氣惱“我這不是都為了你好嗎?我付出這么多,你還學不好你到底對得起誰!”母女倆常常為學習的事而爭吵,而雯雯也在這些爭吵中變得越來越沉默,她在日記里寫道“真希望自己大病一場,這樣就不用去上學了!”

一、為什么孩子會產生厭學情緒?
在電視劇《小歡喜》中,英子是一名尖子生,但是在媽媽的壓力之下,英子最后選擇逃學離家出走。在劇中,得了第二名的英子很開心地和媽媽分享,但是媽媽卻一副“都考第二了,有什么可高興的!”的態度,英子很沮喪。此后英子的厭學情緒越來越明顯,成績也一落千丈。
1.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
當下父母們希望孩子成才的心情變得更加的迫切,家長們希望自己的教育付出能夠有所回報,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育成效。于是父母對于孩子的分數尤為看重,給予了孩子過高的期望,設定了過高的目標。這讓孩子喘不上氣,面對學習只想要逃離。

2. 父母對孩子管教太嚴
很多父母堅信“嚴師出高徒”的教育理念,認為只有自己對孩子足夠嚴格才能夠讓孩子有學習的積極性,否則孩子就會拖延懈怠浪費時光。父母的嚴格教育緩解了自身的教育壓力,但是卻把壓力全都塞給了孩子。
3. 父母習慣打擊式教育
當孩子努力學習換來的好成績被父母的一句“這都是你的小聰明!”全盤否定后,孩子無法從中獲得成就感。在父母的打擊中,孩子的努力付出慢慢變成了得過且過,缺乏了本來的學習熱情。

二、家長管得越嚴,會觸發“德西效應”
前幾天在新密,一名10歲的小男孩離家出走了。父母發現孩子不見了非常的著急,在民警了解情況后得知孩子因為學習的事情和父母發生了爭吵,一氣之下孩子才選擇離家出走的。當天還下起了雨,孩子在外面淋著雨無處可去,最后被民警發現后,男孩才得以回家。
1. 什么是德西效應
在心理學上有這樣一種心理效應,當人們對于個體施加過多的刺激后,個體并沒有如人們預想的那般受到積極影響,反而出現了內畜力減弱甚至消失的反應,個體變得更加消極對待,變得缺乏自主性。由此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希望個體某種行為有持續性,就不要給予過多的外界干擾,這就是20世紀70代發現的德西效應。

2. 父母管得過嚴,德西效應開始顯現
當父母給予孩子過于嚴格的教育引導時,就相當于對孩子施加了一個過多的干預刺激。這些刺激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變得非常的被動。在面對父母的教育要求時,孩子表現出了過分抵觸的情緒表達。
3. 受到德西效應影響,嚴格管教的后果很糟糕
顯然,當孩子的主動性受到抑制后,父母的管教就成了非常消極的教育方式。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變得更加的叛逆、逆反。孩子對于學習產生了厭煩心理,過重的心理負擔讓孩子只想要躲避和逃離。

看得出來,德西效應在教育上的啟示是父母過激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愛學習,過于頻繁的干擾反而妨礙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
三、家長應該如何做到適當放手呢?
1. 注重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
孩子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孩子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其中。注重興趣培養的父母更加能夠調動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讓孩子明白學習是為了自己而學,而不是為了讓父母開心,或者是讓父母滿意。蒙臺梭利認為,任何教育都應該以遵循孩子的自然發展為基礎。顯然,注重興趣發展便迎合了這樣的教育理念。

2.為孩子設定合理的學習目標
合理的目標會讓孩子更加容易實現,進而從中獲得成就感。適當的學習目標會讓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得以保持,這比強勢地寄托期望更加有效。激勵對于孩子的行為影響較為深刻,也更加持久。
3.適當地對孩子的成績給予肯定
父母的肯定會讓孩子學習的正面刺激得到強化,當父母的關注點從孩子的學習成績轉移到學習的努力程度后,孩子所得到的正面激勵也會更為受用。懂得贊美孩子的父母更加能夠看到孩子身上潛力的激發。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