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散著頭發怎么扎不扎劉海
小剛放假回家和媽媽吵架,說害怕老師在學校當眾批評他,還頂嘴反駁:
“都說,老師不好,你們也好不高興,爸爸媽媽可不能說老師不好,讓老師難堪。”
媽媽說:
“孩子小時候很可愛,現在不說了,全變了,你看他那樣子,我和爸爸很著急,心里都在著急。”
其實,大多數孩子的成績下滑,并不是他頭腦出問題,而是家長的焦慮影響了孩子。
其實,小剛只是想自己考一所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稍较?越沒有力量,最后就退縮了。
這是因為小剛在小學時,成績優異,是老師和父母眼中的好學生。
可上了初中后,小剛覺得自己越來越不適應學校的生活節奏,于是開始抗拒學習,不愿意去上學。
小剛的父母認為是孩子懶,于是加大了對孩子的監督,因為沒有意識,所以對孩子的學習十分嚴格,甚至于孩子的作業也是各種檢查,這都是為了孩子好。
可是,小剛的父母認為,孩子只是學習習慣不好,對學習沒興趣,所以才會厭學,產生厭學的情緒。
每次小剛的父母都是用棍子解決問題,可是這樣的教育方法真的能讓孩子聽話嗎?
01、想要改變孩子,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如果小剛的父母能夠認識到,孩子出現厭學情緒之所以會越來越嚴重,一定是有著很深的心理根源。
小剛在學校中總是被同學欺負,被高年級的同學欺負,明明是自己的錯,卻硬生生地被老師“勸退”。
明明心里委屈,卻又不敢跟父母說,久而久之,內心就會產生一種孤獨感,最后產生了厭學的心理。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當孩子向父母訴說自己在學校受到委屈時,他們往往第一時間是想到的是找父母,而不是去傾訴。
其實,當孩子告訴父母,自己在學校受欺負時,父母往往第一時間就是指責他,
孩子會覺得父母在故意冷落自己,會覺得父母不關心自己,會覺得自己沒有安全感,從而產生一種恐懼心理,從而形成自卑心理。
所以,當父母詢問孩子在學校發生了什么事情時,家長一定要先聽聽孩子的想法,
不要直接就把孩子告知學校,應該多給孩子一些幫助,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的真相,再一起尋找解決辦法。
作為家長也應該和老師站在一起,及時發現問題,并且針對性的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這樣孩子在學校受到的打擊就不會輕易的說出來。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被欺負,第一時間不是想著怎么教育孩子,而是直接問:“你要是不還手,告訴老師了沒什么,你就只會說他是小孩子,就不會告訴老師了”,那么,對于老師的批評,孩子也不會去主動告訴父母了。
而是只會說“這個小孩子別的小朋友有什么好欺負的”,這樣的孩子,你根本無法判斷他到底是因為什么被欺負了,也無法教會他怎么去解決問題。
3. 給孩子足夠的自主權力
當孩子在家的時候,你不要總是想著讓孩子乖巧聽話,讓他自己去做事情,那么孩子慢慢的就會養成一個“唯唯諾諾諾”的性格。
在我們家,孩子在家中做什么事情,在我們眼里都是他自己的事情,只要我們要求孩子在自己的范圍內做好事情,孩子就會被貼上“膽小、懦弱”的標簽。
當孩子的行為已經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時,我們就會覺得孩子是因為內向、膽小、害羞,才表現出來的行為。
這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孩子太敏感、膽小,什么都不敢做,于是經常對孩子斥責、吼叫、責備,不斷的否定打擊孩子,弄得孩子有些自卑。
看到孩子做錯事就批評,讓孩子不敢犯錯誤,不敢面對失敗,更加不敢面對和挑戰。
我們認為這樣做會傷害到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尊心,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熱播劇《小歡喜》里的學霸英子,因為父母的“高壓式教育”而患上了抑郁癥。
英子非常害怕媽媽得知真相后的責罵,也很害怕面對來自媽媽的壓力,甚至選擇了離家出走。
然而她的父母在她上高中后,才發現了這一幕。
英子在被窩里時,感受到的是恐懼,她的世界觀崩塌了,她的父親指責她“你怎么這么沒出息,你怎么這么不讓人省心”。
父母沒有及時關注到孩子的情緒變化,反而一味地指責,加上自己對孩子很高的期待,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別人家孩子那么優秀,孩子就會變得很自卑。
為了彌補這些遺憾,孩子和父母開始了激烈的爭吵。
他們一方面想要擺脫父母的管束,卻又不想再承受父母的情緒,常常會采取一些極端的行為,來對抗父母,即使知道這樣做不對,也不去做。
他們總是覺得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可是因為這些事情,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已經變得越來越疏遠,之前互不理解的那些親子關系,也逐漸變成了敵對。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讓孩子4-8周重返學校愛上學習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2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