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輟學咋辦?
開學季到了,不少“心理問題”的孩子也回到了學校。
他們害怕去學校,但又擔心老師和同學們的嘲笑。
厭學的孩子怎么辦?
看看學校
供圖
前不久,接待了一起厭學的案例。
12歲的小優在重點中學上初中一年級,因為不能適應學校的管理制度,每天在學校呆不住。家長為了孩子能夠繼續讀書,為了孩子能夠上學,便將孩子送到了滄州市特殊教育學校進行學習。
一來,這是一種“回頭看”,尤其是第一學期沒來之前,孩子的學習成績還不錯,但隨著時間推移,孩子在學校里的表現直線下降,學習成績直線下降。
二來,孩子的學習壓力太大,導致了精神上的萎靡不振。
這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家長的說教,家長的耐心陪伴和引導,而是父母的接納。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的態度就會顯得尤為重要。
在孩子面前,家長應該展現出較為積極樂觀的一面,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中,都要學會坦然面對,不要輕易患得患失。
三、學校老師對孩子的態度,往往決定著孩子在這幾個方面的表現。
一方面,孩子的某些表現有可能是導致他們學習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對于這些表現,老師可以通過讓孩子給自己做一些思想工作來激發他的學習積極性。
比如,老師可以利用自己空閑時間,輔導孩子學習的方法,給他們講授一些學習的實用技巧,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對自己學習能力的鍛煉。
另一方面,老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為孩子創設各種新奇有趣的學習場景,讓孩子體會到不同學科之間的學習方法不同,學習興趣自然會有明顯的提高。
因為孩子的自信心可以極大地激發出孩子學習的動力,而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習的參與者,會把所有學習過程中的收獲歸結為動力,這是學習方法的支撐,對于孩子而言,學習的參與感是一種成就感。
2.學習時間的投入
一旦孩子對于某項學習內容投入了過多的時間和精力,那么對于學習的投入就會被看作是一種“”無用的行為。
孩子的時間觀念,更加關注與學習有關的時間管理。
比如:
孩子早晨想幾點起床,如果今天上學遲到了,那么就會在沒有遲到的情況下,知道要早起。如果此刻仍然不起床,孩子就會感覺到失去了早起的動力,自然也就不會有學習的熱情了。
3.學習習慣的培養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的行為都會對孩子的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孩子小時候,對孩子的影響最大的莫過于父母的言行。
在孩子的內心世界中,父母的行為和語言是極為重要的,父母在孩子眼里的形象和形象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母為什么就會有這樣的想法,為什么自己又要付出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激勵”孩子?
其實,想要孩子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因此,如果父母想要孩子真正優秀,就要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
父母要想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那就要自己先做到,盡量營造一個充滿正能量、充滿愛的家庭環境,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和安全,而不是父母身上的缺點。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這一點。
一味打壓孩子,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有一位家長為了培養孩子好習慣,甚至把孩子送進了武術學校。
孩子在學校里和同學打架了,老師批評他,回到家媽媽看到他在學校里打架,不問青紅皂白,上來就對他進行一頓打罵。
這種教育讓孩子特別委屈,甚至覺得父母不愛他。
但是他心里話特別多,總覺得父母根本不懂我,不理解我。
其實他每天都在告訴自己:
“我要好好學習,因為我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如果父母沒有看到他的努力,肯定會說出那句:“你怎么這么笨?”
他覺得自己特別聰明,再努力,也不能讓父母滿意。
孩子覺得父母越來越不認可自己,不信任自己,就會慢慢變成一個“有問題,沒有自信,自卑,自卑的人”。
看到這里,有的父母會問了,難道我們就一直說,從小就夸獎鼓勵孩子?不跟別人比?
其實不是這樣,我們還可以這樣跟孩子說:
我們比別人聰明,但是我們并不比別人聰明。如果我們真的是很努力,也不至于那么累,如果我們真的是盡力了,也不會那么的累,我們同樣的成績也會有那么好。
我們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別的孩子稍微努力一點就可以的。我們要學會讓孩子有這種競爭意識,為了不讓自己不比別人差而已。
當然,我們這里的競爭意識并不是一定要跟別人比較,也不是“比較”,而是把對方當作對手,當作榜樣,以至于站在一起競爭的時候,你總是比不過別人。
舉個例子,比如說:
你如果去到一個建筑行業,如果你可以很輕松的話,你就可以先踩著一個比他高的臺階更高,你再踩著那個臺階也可以,但是你必須要先踩著那個臺階,因為那樣的話你就會看不到更高的臺階,而那個更高的臺階也會看不到更大的高度。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2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