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可以看心理醫生嗎?
在《普通心理學》一書中提到了一個詞“厭學”。心理醫生認為,人們容易把個人的想法、情緒和客觀的現實,當成自身的心理障礙或是不適當的信息。不適當的負面評價也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
圖片源于網絡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爸爸媽媽要我學習”“不要玩游戲”“不要看電視”……孩子對這些充滿恐懼的“禁令”深信不疑。
那么,既然孩子對“不要和他人玩耍”深信不疑,為什么孩子會產生如此強烈的“抵觸感”呢?這其實跟父母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
有的父母容易在孩子叛逆時產生情緒,不愿意接受孩子的叛逆行為,但是等孩子長大一點后,他們會重新審視自己和父母的關系,重新審視自己和周圍人的關系。
但也有一部分父母,他們習慣性地對孩子說“不”,不愿意接受孩子的反駁,當孩子開始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他們會更加強硬地采取措施,要么是言語上呵斥、要么是苦口婆心地講道理,但是不管用什么方式,似乎都只能讓孩子更加變本加厲。
其實,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是有技巧的,這需要技巧的。就像“蝴蝶效應”一樣,一句話重復一百遍,孩子就能接收到積極的效果。
父母一句話重復一百遍,孩子就會從一句話變成真的記住,這需要有足夠的耐心。
02、父母的以身作則,成就了孩子的好性格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很多父母非常善于用語言去影響著孩子。
曾經在街上看到過一個小男孩,一個特別可愛的小男孩,一邊哭著,一邊把媽媽的手機給扔了出去,轉身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而且,父母還非常重視他的學習,只要成績不好,他是不敢動的。
有一次,他因為成績不好而不敢上學,這個小男孩連忙著問了他的媽媽。
沒想到的是,這位媽媽竟然說:“我覺得他成績不好,很有可能是沒有用功,他沒什么天賦。”
我們聽完這位媽媽的話后,心里也挺難過的,畢竟他對孩子是很重視的。
孩子也不可能真的不學習,不學習總歸是影響孩子的成績,怎么可能讓他能在學習上面投入時間呢?
這位媽媽很清楚地記得,她的兒子在初二時,迷上了手游。
為了能讓兒子不落下功課,她下載了通關游戲,系統卻出了問題。
為此,她的兒子很不喜歡玩游戲,也很頭疼。
她說,后來她才知道原來兒子并不喜歡游戲,是因為學習太苦太累了。
很多孩子喜歡玩游戲,都是因為在游戲中獲得的成就感和快樂,能讓孩子在戰斗中體會到勝利的喜悅。
另外,有的孩子不喜歡語文老師,是因為語文老師講課的節奏慢,對詞匯量不夠,不喜歡學習,所以就不想寫,但是又不能說,所以就選擇了“玩游戲”。
但是有的孩子在游戲中能感受到更多的快樂,學習語文、語文還能分分鐘寫,并且不會出現特別難的“紅燈”,你也可以選擇游戲等級最高,但是只有40分鐘,那么就只能是30分鐘,這30分鐘,你把它當作休息,把它當做娛樂。
這兩種方法,無論對孩子還是成年人來說,都是最有效的。
畢竟游戲也不是橫加干涉,絕對不能變成放任自流的放任自流。
只要父母教育的方式得當,玩游戲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相反,反而可以促進孩子學習,提高成績。
畢竟,游戲的目的性非常明確,游戲會不斷更新玩法,讓人獲得“機不可失”的滿足感。
再者,孩子在游戲過程中不斷地體驗到升級、突破、獎勵,他會感到非常快樂。
基于這種興奮感,孩子自然而然會更積極地對待學習,他也會更努力。
而且在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下,他也會不斷地將這種精神內化成一種習慣,最終形成習慣。
而孩子一旦養成了這種習慣,要想糾正,就必須得靠父母長期的引導和幫助。
也就是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是什么樣,孩子也會是什么樣。
所以,想要孩子改變,我們就要先要先做一個“好榜樣”。
其次,從小養成了閱讀的習慣。
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特別喜歡閱讀的家庭,其孩子往往也是這樣的。
他們會有各種各樣的書,有些是專門的領域,有些是我們沒有聽說過的領域,甚至我們在家門口也可以看到,包括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領域。
而孩子的這些領域,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所以,要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那么,就讓我們先從孩子的興趣入手。
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要完全否定孩子的閱讀興趣,因為這可以讓孩子慢慢的獲得對閱讀的認知。
我們可以嘗試讓孩子把喜歡的繪本,比如說《大衛不可以》、《我是誠實守信》等等,和孩子一起討論。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3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