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初一的孩子厭學教育之后,我們的教育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就被背負了全家人的希望,對于孩子的諄諄教導,家長們卻不愿意聽,只要對孩子的要求嚴厲一些,孩子就會哭鬧,甚至會離家出走,這對于父母來說是十分頭痛的事情,也很棘手。
蘇州中考失利后的孩子家長,因為心疼孩子,將其趕出家門,但沒想到,這些家長選擇放棄工作,選擇把孩子送到我們這邊。在這種情況下,我想如果想讓孩子從學業上安心一些,最好先讓孩子在體驗中學會吃苦。但由于我和丈夫工作比較忙,很少回家,所以在選擇把孩子送到蘇州的時候,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先把孩子送到蘇州的父母身邊。
回到家后,孩子問我,得知孩子沒考好,心情很沮喪,當時我并沒有在意,只是告訴孩子,自己也不知道,所以沒什么高興的。后來,我和丈夫一起商量,決定把孩子送到蘇州,還有半年的時間,盡量讓孩子適應學校的生活。同時,也給孩子講講《送別祖國》這部電影,讓孩子知道,我們在求學的道路上,即使有任何的困難,我們都會齊心協力,幫助他渡過難關。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有時候,因為一句話,或者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就可能引爆孩子的情緒,導致孩子的情緒發生大爆發。
當孩子看到父母在發脾氣時,他的身體也會處于一種緊張狀態,像個小大人一樣,需要父母的幫助,讓他盡快恢復平衡。
其實,孩子只有當情緒安定下來,才能進行良好的思考,才有利于自己心理健康的成長。
教育孩子,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耐心、控制情緒,為孩子提供優質的溝通空間,而不是因為孩子發脾氣,就激動地對孩子打罵。
只有讓孩子學會平和地接受、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將來才能正確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所以,父母要做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做好榜樣。
3、不要在憤怒之前打孩子
很多父母在被孩子激怒之后,往往都會后悔自己不該打孩子。
但是,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有一個好心情,所以當他們情緒失控之后,在保證自己不沖動之后,也要保證自己的行為至少讓孩子做到了解自己的感受。
比如,有的父母在生氣的時候會問孩子:“你怎么了?你為什么這么做?”
而孩子很可能只是因為被冤枉了而已。
畢竟父母能夠信任自己的孩子,并且愿意去聽自己的話,孩子才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
4、理解孩子的行為,控制自己的情緒
很多父母在發脾氣之后,很快會陷入一種恐慌的狀態。
比如,覺得孩子可能是故意搗亂來引起父母的注意,覺得自己對孩子這么好,孩子為什么不好好聽呢?這種恐慌的心理會讓他們難以釋懷。
比如,孩子因為無法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影響到自己的表現。
這時父母就要理解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幫孩子緩解心理壓力。
但要是,父母覺得自己的行為或言語不妥,甚至將其歸結為孩子不聽話。
那么,父母就會覺得孩子不聽話,甚至憤怒。
但是,如果父母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或想法是錯誤的,那么就會停止發脾氣,不再跟孩子發生沖突。
這種改變不僅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問題,同時也讓孩子的“情緒”得到了平復,學會了正確的情緒表達,這樣的情況下,孩子的問題才有望得到有效的解決。
三、對于父母的“壞脾氣”,不能屈服于孩子
父母脾氣暴躁的背后,很可能是因為他們自己內心的“情緒”還沒有處理好。
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自己情緒的“邊界”,并且清楚地自我察覺到,就不會因為孩子的行為而遭到過重懲罰,就能夠更好地教育孩子。
否則,對于父母脾氣暴躁的孩子來說,他們更多時候只是通過發脾氣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
但父母的這種行為對于孩子而言,卻是一種變相的控制,更加會讓他們逐漸喪失對父母的信任,不利于孩子對于父母的尊重。
其實,脾氣暴躁的父母最應該反省。
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是什么?
孩子沒有表達自己的需求
孩子不想做的事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想要權利,沒有把握自己的意愿,父母沒有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
其實,這種孩子發脾氣的背后,是因為孩子覺得自己需要權利。
他們只是希望自己的權利被尊重,希望自己被同伴認可。
對于父母而言,這種心態很正常,但是當孩子想要權力、想要權利時,父母就會拒絕,孩子沒有辦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只能靠自己來對抗,孩子的一切都依靠父母。
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
當孩子有自己的需求時,他們想要歸屬感,希望得到歸屬感。
可是,這時候,父母卻不懂得尊重孩子,仍然無視孩子的訴求。
所以,當孩子有自己的需求時,父母不妨先聽聽孩子的想法,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當孩子感受到被父母尊重時,才會更樂意跟父母表達。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2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