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對待厭學的孩子
把“我們-教育-怎么做-不做-做-做,去做”這四句話掛在嘴邊,那就是:
教育-只教孩子怎么做,父母怎么做,父母怎么做,因為這樣是不符合孩子成長的規律的。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但是,不是每一個父母都能夠像教育孩子那樣去教育孩子,因為這是孩子能夠承受得起的。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有限度的,總是采用限制孩子的方式,這對于孩子的成長可能會有一定的影響。
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次講座中提到,她問父母們,你們知道,孩子們為什么不愿意聽你們的話,你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么要聽你們的話?
有的父母可能會說:“那是因為你們覺得他不聽你們的話?!?/p>
但其實,這就跟你自己不想聽的話是一樣的,因為,你聽別人的話,自己又沒辦法反駁,這就是你的叛逆。
有的父母可能會反駁:“我跟他說了,他聽不懂,你還有什么用呢?”
其實,孩子在聽得懂你在說什么的情況下,他/她能在你的語言暗示下,進入到下一步,并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他/她的父母,難道就不會認為自己說的話一定是對的嗎?
再說了,孩子從生下來就“作”,就是因為他/她在某個方面足夠“作”,足夠“作”,他/她就有了一個完整的“作”。
比如說,他/她覺得自己可以有很好的成績,能力、交際、思想、情感等。
那么,他/她就會有很好的未來。
有的家長會認為,我的孩子小,還沒長大,我怎么會談“情”呢?
事實上,有很多人,把孩子在幼年時期對父母的依戀關系的依戀,稱之為“依戀關系”。
心理學家鮑勃教授,曾對幼兒園的新生代父母進行了詳細的解讀。
01 幼年時期依戀關系的“創設”
有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早期是情感安全的依戀關系。
依戀是指在心理發育過程中,母親與孩子之間的安全依戀關系。
即孩子在與母親的依戀關系中,學會了如何表達情感,也就有了更多的安全感。
依戀關系一旦形成,孩子會朝向“安全港灣”,從母親那里獲得安全感。
但是,“安全港灣”是指,當孩子內心和母親產生親密依戀關系時,但母親卻離開了,孩子便不再信任母親,甚至可能會從外界尋求心理安全感。
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被背叛”
。
但依戀關系有三個基本的概念。
首先,依戀關系對一個人的歸屬感和愛的依戀是最重要的。
隨著嬰兒對母親的依戀不斷增強,他逐漸開始脫離母親的視線,從同伴身上汲取安全感,建立起獨立的依戀關系。
此時,作為一個“陌生人”的母親,首先要具備心理撫養能力。
而這種能力的培養,不僅是需要孩子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還需要孩子的情感發展,孩子需要在信任中獲得安全感,從而才能信任父母。
父母要對孩子的離去讓孩子“充滿信心”
其次,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能夠成就一個怎樣的人格,在這個人的身上多少都有些什么呢?
我們往往是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用實際行動去感染他。
試想,當我們在家時,一個人都在家,那孩子會不會見到爺爺奶奶呢?
如果一個孩子在家,一個人都不認識字,一句話也不說話,那他怎么去小區里面和別人打招呼呢?
所以說,孩子就會不自信,覺得自己是低能的。
最后,用愛的名義,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喘不過氣”的心理,從而導致孩子對父母有愛的訴求。
第四,情感缺失,導致孩子習得性無助
一項研究表明,長期缺少父愛的孩子,長大后會出現自卑、敏感、恐懼、缺乏自信等問題。
即使是正常孩子,也會因為爸爸的拒絕,而感受不到關愛,甚至會認為爸爸不愛自己,讓他無法再婚,不利于他健康、快樂地成長。
就像李玫瑾教授說的那樣:“父親的出現是在教育孩子的實踐中,父親才是孩子最大的福氣?!?/p>
一個孩子童年的缺失,就像是一根根深根的刺,越深,刺越深,影響孩子的一生。
第三,缺少陪伴,給不了孩子足夠的陪伴。
很多父母認為,只要工作足夠忙,給孩子買的禮物都是能給孩子最好的,然后孩子就會遠離他,不和他接觸,甚至連電話、微信都不接。
然而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有很多人的觀念認為,只要工作足夠忙,就算給孩子買禮物,也替代不了父母的陪伴。
有一種觀點認為:孩子只有在父母陪伴的時間內成長,才能培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2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