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很多父母反映,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就是中小學生出現厭學,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從不喜歡學習到討厭學習,從不想去上學到拒絕上學,父母再兇狠的責罵、老師在充分的道理、同學在熱情的呼喚也無法打開這些孩子的心門,厭學拒學已然成為擺在家庭、學校和社會面前的一道難題。

同時,在孩子厭學的背后,其實潛藏著的是心理健康問題。青少年時期本應是有夢想、有活力、對世界充滿好奇的花樣年華,但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悲劇卻開始頻繁地刺痛我們的眼球。其中,青少年抑郁癥尤為高發。青少年抑郁癥的表現往往比成人抑郁癥更具有隱蔽性,產生的負面情緒以及導致的嚴重后果卻容易被忽略,世界衛生組織在2014年發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問題》報告中指出,在10至19歲的青少年中,抑郁癥是致病和致殘主要原因。當青少年出現抑郁傾向,就極易產生厭學情緒,如果家長不加以重視,致使孩子病情加重,就會出現輕生自殘的想法和行為,釀成悲劇。

1.青少年厭學有哪些表現
(1)心理表現
厭學青少年常見的表現有焦慮、抑郁、強迫、厭煩、退縮。具體表現為上課注意力難以集中、害怕學習、思考乏力,但又想好好學習,產生焦慮感。除此之外,也還有不少青少年會不愿意上學、害怕上學,或者一到學校就萎靡不振。
(2)行為問題
1、學習能力受到抑制,以往學習成績良好,但適應不良后產生學習困難,稍有難度、復雜的題目就無法解決,記憶力下降。
2、社會性退縮,和同學的交往減少,很多學習、生活的活動也減少,一直都提不起勁兒,游離在同學群體之外,產生孤獨感!
3、有一部分青少年會出現違反社會規范和準則的行為,可能出現不遵守紀律、逃學、斗毆、偷竊等現象,或是自控能力差、活動過度、沉溺于電子游戲的快感和刺激中。
(3)生理表現
一上課就頭昏腦漲、入睡困難、上學前會心悸、肚子痛等,但到醫院進行身體檢查則沒有特定的軀體問題。
2.青少年厭學跟抑郁的關系
有的孩子不愿意去學校,家長或是老師可能就簡單地認為是孩子的學習壓力過大,覺得這就是厭學,但情況并不像想象得那么簡單。抑郁癥的發病年齡正在逐漸提前,而青少年抑郁癥狀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厭學。學業上的失敗、家長的不理解使這群孩子心理矛盾重重,壓力增大,“厭學”是最常見的癥狀表現。

3.青少年看似無憂無慮的年齡為何頻發抑郁癥
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自我意識的急劇發展以及學業等各方面的壓力,本身就容易誘發情緒的巨大波動。具體而言,原生家庭、學業壓力以及同伴關系都是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
1)原生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導致兒童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青少年抑郁癥是由于童年創傷、不良家庭關系或者父母教養方式問題而造成的。
(2)學業壓力過大
作業多、課外班多、睡眠不足幾乎成了中學生的常態。很多家長表示除了周末,孩子很少在晚上11點前上床睡覺。
再加上在很多家庭里,父母望子成龍心切,不斷給孩子施壓,孩子唯一的任務就是學習。一旦學習不好,孩子會產生嚴重的挫敗感,無法接納自己。
如此“高壓”之下,孩子產生情緒問題在所難免。
(3)同伴關系不良
青少年對人際關系比較敏感,良好的同伴關系對于其健康成長非常重要。
同伴處在同年齡階段,有共同的發展任務,會遇到相似的危機和困難,交流和溝通可以給他們歸屬感、安全感和力量。
在他們面臨挫折時,和諧穩定的同伴關系可以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安慰與幫助,能夠消除個體的孤獨感,有效地避免抑郁情緒的產生和惡化。
相反地,同伴關系較差的青少年與具有良好同伴關系的青少年相比,更易患抑郁癥。

4.家長該如何應對青少年出現的厭學、抑郁甚至自殘行為呢
如果發現孩子出現情緒上的明顯低落、易怒等,同時伴隨成績下滑、睡眠問題,甚至出現輕生自殘等極端行為,建議帶孩子盡快到精神心理科就醫。醫生專業的診斷和治療是幫助孩子應對抑郁癥的最有效方法。但是,只有醫生的治療是不夠的,還需要家長的日常配合。
(1)做學習型的父母
學習與青少年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了解他們在每個發展關鍵階段的心理需求。開放正確地看待心理健康問題,抑郁癥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完全可以治愈,不要回避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指責,不要諱疾忌醫。
樹立主動求助的意識,能夠主動向專業的精神科、心理科醫生尋求幫助,幫助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2)嘗試與孩子做朋友
要多和孩子保持溝通,并以開放的心態傾聽他們所說的一切,確保孩子愿意談論任何事情。
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需要堅定地表達出家長會給予支持,愿意傾聽孩子的感受。如果父母覺得他們的感受聽起來不合理,那可能是他們并不信任你沒告訴你全部實情,也可能是你沒有站在ta的位置上感受ta的感受。
如果孩子一開始將你拒之門外,也不要放棄。因為對青少年來說,談論抑郁癥這一話題本身就非常困難。因此在尊重孩子的同時,還要強調自己愿意去關心和傾聽,給予孩子最大限度的耐心和陪伴。要理解并接納他們的情緒,接受他們正在經歷的痛苦和無助就能讓他們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3)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
要有敏銳的洞察力,注重孩子的情緒及行為的變化,善于發現孩子生活中的暴躁、低落情緒;行為怪異的苗頭。孩子一旦表現出與以往的明顯不同,一定要高度重視,要及時溝通及時就醫解決。

最后,提醒廣大家長,青少年雖然表現得叛逆抗拒,但其實內心非常渴望得到關注和尊重,渴望在痛苦時能得到支持與幫助。父母要學會和孩子形成一種平等的交流關系,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探索的空間,這樣孩子的內在人格才會長成一棵茂盛的大樹,才會成為一個健康成熟的人。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