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高二孩子厭學,不愿上學,整天在家打游戲,家長很擔心,不知道該怎么辦。
求助的心理醫生
據統計,我國18歲以下的青少年兒童大約有3億多人,大約3000萬人有心理障礙,其中青少年抑郁更是常見。廖醫生指出,從多年的接診情況來看,現實中身為“問題家長”而不自知的有不少,對孩子過度關注,控制欲強,過于強勢,習慣于“管教”孩子,或是缺少關愛和陪伴,與孩子沒有足夠的交流互動,有些父母自身也很焦慮,這些都有可能是導致孩子厭學的“問題環境”。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心理問題的實質,其實是關系的問題?!秉S雨桐說,如果發現孩子對什么都不感興趣,那么建議父母可以考慮給孩子換一個環境。如果換個環境是比較好的,比如說,孩子原來不喜歡數學,經過初中一年的學習,現在也不那么討厭了,成績也提升到了原來的水平。
“心理問題是關系的問題?!秉S雨桐說,在一個系統中,每個人都是一個整體,整體的功能越多,對關系的理解和掌控就越清晰,但對于具體的人際關系,把握好的人際關系往往更讓人欣賞。這也是黃雨桐希望家長能夠多關注孩子,用欣賞的眼光待孩子,不要讓孩子背負過多的心理壓力。
汪涵靜說,有些家長會問自己的孩子,他們究竟有什么困難?他說,我和老師關系不好,但老師也沒有放棄他,我是一個學習研究的人。為什么呢?就是因為老師他們在學校的時候,非常認真,要求學生必須認真,并且有著明確的教學標準,他們能夠耐心地陪伴孩子,不管孩子在做什么,家長都會參與進來,要求他們認真聽課,聽完了就會反饋。所以,他會看見孩子那些與老師關系好的同學,被老師及時發現,及時疏導,走出困境。
當家長發現孩子在與老師的關系差的時候,一般會著急上火,想幫助孩子走出困境,但是父母一味地指責和批評孩子,這樣做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產生隔閡。甚至還會讓孩子認為父母不再愛他,從而對父母失去信心。
不管孩子學習好壞,無論孩子是外向還是內向,家長都應該花時間陪伴孩子,而不是指責和批評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感到孤單,從而更加逃避現實。
02
孩子出現網癮,家長該怎么辦?
孩子沉迷游戲的原因有很多種多樣,我們不能一概而論,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家庭教育中的很多問題,都是孩子沉迷手機游戲的根本原因。
1、父母沒時間陪孩子
很多父母白天工作忙,覺得孩子在家就好,有時下班回來也只想放松一下。可是孩子卻纏著父母,不讓父母陪他玩。如果父母把手機給他玩,他可能會鬧得更加厲,更加變本加厲。
父母就要做好陪伴孩子的榜樣,和孩子多一些互動,讓孩子放下手機,主動放下手機,去尋找生活中的樂趣。
2、規定時間,對犯規有懲罰
美國硅谷的很多高管,包括喬布斯在內,他們都會限制子女使用數碼產品的時間,比如禁止他們在非周末晚間使用數碼產品,并且周末可以使用數碼產品的時間也很有限。我們認為,孩子玩電子產品,無論是過度放縱還是嚴格禁止都是不理性的,把握好分寸才是正確的做法。
爸媽可以給孩子規定玩的時間,比如每次玩不能超過半小時,如果這次按時歸還下次就還可以玩,如果這次不按時歸還下次沒得玩,按照規矩來做,慢慢地孩子也會習慣于遵守。
3、轉移注意力,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當孩子要玩電子產品或是不能停下來時,爸媽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用玩具吸引孩子;或跟孩子來一場家庭游戲;
給孩子講有趣的故事;跟孩子畫畫;或者帶孩子外出去散步逛公園等,都是不錯的注意力轉移法。孩子之所以沉迷玩電子產品,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沒人陪同玩,或者父母少陪伴,甚至是父母主動給孩子提供“電子保姆”所致。
4、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出生前,他們并不知道手機、Ipad是啥物,因為父母總在一旁玩兒,所以好奇的孩子也想看看把吸引父母的東西是什么物體,然后他們便學著父母的樣子這里劃一劃一劃,那里按一按,漸漸被里面的新奇所吸引。每當父母在用時,孩子也要玩的意愿往往會更加強烈。所以,想要孩子少玩電子產品,父母的榜樣作用尤為重要。下班后,請家長將手機和iPad等放一邊,好好陪伴孩子游戲玩耍。這是戒掉孩子這種癮的最理想途徑。
5、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出生前,他們并不知道手機、iPad是啥物,因為父母總在一旁玩兒,所以好奇的孩子也想看看吸引父母的東西是什么。然后,他們便學著父母的樣子這里劃一劃一劃,那里按一按,漸漸被里面的新奇所吸引。每當父母在玩電子產品時,孩子也要玩的意愿往往會更加強烈。所以,想要孩子少玩電子產品,父母的榜樣作用尤為重要。因此,下班后,爸媽不妨多陪伴孩子玩一些親子游戲,比如一起玩堆積木、玩一些益智類的游戲,既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這樣,孩子就不會整天想著玩電子產品了。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5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