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沉迷游戲的人都知道,人的大腦和身體都會進入一個損害,當一個人沉迷游戲時,大腦的反應速度會加快,反應速度會變慢,同時這個時期的人心理就是極度焦慮,情緒也會受到影響。大腦會出現各種狀況,當人們處于某種狀態時,就會出現情緒、思維、情感等方面的異常。
對于人的學習來說,如果缺乏正確的認識,孩子就很容易放棄學習,甚至產生厭學心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想讓孩子恢復學習動力,必須要深入分析,孩子為什么會產生厭學心理。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網癮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第三類、幫孩子建立手機網絡使用規則:讓孩子在正常上學,正常完作業,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機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機網絡,這也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這是屬于民主智慧型。
02孩子為什么會產生厭學心理?
1、孩子缺乏學習興趣
2、孩子缺乏學習動力
3、孩子對學習感到痛苦
4、孩子在學校遇到了無法解決的問題
5、孩子對社會、家庭、學校的認知產生了偏差
當孩子產生厭學心理時,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1、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的厭學情緒通常會表現為: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抵觸情緒,上課不愿意做作業,一看書就犯困;厭學,甚至在課堂上搗亂;成績下降,對學習充滿恐懼,心理上十分自卑,不愿再回到學校,不敢面對老師和同學,這類孩子往往會休學或者退學。
當孩子厭學時,父母應該怎么做?
1、不要指責,多理解孩子
作為父母,首先應該放下架子,和孩子建立親密關系,學會和孩子站在同一戰線上,理解孩子的情緒,支持他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而不是試圖用自己的情緒去控制孩子。
2、給孩子設定適當的學習目標
當父母看到孩子厭學情緒時,不要馬上給孩子定目標,比如:
“必須每天背50個單詞”“一天不背50個單詞”“一天不背單詞,明天考不好就別學了”。
適當的獎勵,有助于幫助孩子克服厭學情緒。
3、嘗試帶孩子出門運動
對于低年級的孩子,可以帶他去一些戶外活動,散步,跑步,打球等。
這需要父母在家里給孩子創造一些條件,讓孩子覺得“我也可以很棒”,有一種力量感和認同感,會讓孩子更有信心。
而此時父母的鼓勵,能讓孩子覺得“我在家里都可以”,孩子在這種氛圍中,也會增加自信。
4、帶孩子參與戶外活動
在陪孩子運動的時候,可以帶孩子一起去參加戶外活動,比如說,去爬山,或者是去徒步,在大自然中去感受天,這不僅是給孩子一個環境,更能夠滋養孩子的心靈,讓他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生活。
當孩子出現情緒波動的時候,父母要重視起來,積極帶孩子進行室外活動,尤其是要多多幫助孩子處理情緒,排解負面情緒,讓孩子更加的快樂。
家長可以陪伴孩子進行戶外活動,讓孩子明白,在外面的世界,有許多美好的事物,有很多快樂。
二、懂得傾聽孩子的內心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總是習慣性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替孩子說出他們的感受,這樣的溝通方式,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愿意和家長交流。
當孩子內心負面情緒很強烈時,可能會出現一些極端的行為,比如傷害自己,破壞物品等等。家長們要懂得去了解孩子的內心,通過傾聽孩子的內心,去幫助孩子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
三、父母要學會運用“同理心”
什么是“同理心”呢?
“同理心”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簡單的說就是用換位思考去理解對方的內心感受,站在對方角度去思考問題,去思考問題。
可以說,每個人都是從我們的童年時期過來的,想想我們自己的童年時期,也會犯錯誤。我們也是個“叛逆期”。
我們每個人的童年時期都會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人在一個幼兒園里,有人在一個圖書室里,有人在一個教室里,有人和一群孩子玩得很開心,而我卻開始于一個自認為調皮搗蛋的小男孩做了一件小事。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那一天,我剛到幼兒園,本來是想跟小朋友說說話,想跟老師說說話的,但當時人太多,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動作,于是便和孩子玩起了球,老師不知道我們在場,我們一直忙于工作。
有時候,孩子的要求實在是太強烈,或者是我們大人不經意的不同意,都會被當做“不聽話”“不尊重”“沒教養”等等各種問題。
可我們能理解,孩子的世界觀畢竟是不成熟的,而我們大人也許是一個會做事,會看臉色的普通人。
可是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允諾孩子,因為怕傷害到孩子呢?
就連孩子剛才在幼兒園,因為老師沒有把他放學后告訴他,導致他很生氣,沒敢告訴老師。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5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