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14歲孩子厭學,不愿意學習,又整天在家打游戲,家長怎么說都不聽,老師苦口婆心好言相勸多次,軟硬兼施都無效,甚至揚言要跳樓自殺,后來家長才知道孩子抑郁了,找心理咨詢師做咨詢,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系列的心理咨詢后,孩子終于走出了這個陰霾,也重新回歸了學校。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癥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發展心理研究表明,學習活動是學齡兒童的主導活動,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兒童獲取知識和智慧的根本手段。
然而,有關調查發現:我國有46%的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33%的學生對學習表現出明顯的厭惡,對學習持有積極態度的僅有21%。厭學情緒對學習活動的影響程度不亞于成人,一旦出現厭學情緒,要及時進行矯正。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厭學的原因
1.父母的期望值過高
這類孩子一般都比較自卑心理較強,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往往容易喪失信心。有的父母期望值過高,總是拿孩子的成績和別人的成績進行攀比,這會讓孩子感到自卑,甚至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因此,家長要多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進步,給予鼓勵,使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當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家長應該與孩子一起分析困難,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方法。
2. 缺乏興趣
有的孩子對所學的知識沒有興趣,如果家長的知識水平不高,就會覺得學習很枯燥,沒有意思,不想學習。
3. 家長對孩子學習問題的態度
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常常對孩子說:“你考好了,媽媽就帶你去迪士尼玩”“你考不好,爸爸就會打你”。如果孩子因此而產生了厭學的情緒,家長就要注意了,要想辦法引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并將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
4. 對孩子學習知識的目的定向有偏頗
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過早地給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孩子根本沒有休息的時間,不僅對學習沒有興趣,而且學習成績也會下降。很多孩子之所以出現厭學情緒,就是因為對學習這件事感到特別的痛苦。
所以,要想讓孩子真正愛上學習,我們家長就應該為孩子找到學習的目的,比如說:讓孩子愛上學習,要讓孩子明白學習的意義。
5. 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為自己
很多孩子都沒有意識到學習是為了自己,為了父母,為了老師,為了自己,為了考試等等。學習不是為了應付家長,而是為了考高分。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完美的,有一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習不感興趣,漸漸的就會失去了對學習的熱情,轉學就變成了一種被迫的行為。
只有讓孩子對學習產生了厭惡,才能夠讓孩子從內卷得以定下。
家長可以讓孩子明白自己為什么要學習,自己學習了以后有什么用處,以后要承擔起責任,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并且好好學習,以后才有機會一起出去。
這是對孩子的一種引導,對孩子的一種促進。
正如作家龍應臺所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讓孩子明白,生活的苦,不只是眼前的一張紙,而是父母付出的全部的努力,和孩子一起感悟的人生道理。
03 拒絕生活中的“高強度勞動”
當前,我們總是不自覺地把生活節奏變成“快節奏”。
早上8點起床,11點睡覺,晚上11點睡,生活節奏被打亂,又要適應“高強度”的工作,有的人半途而廢,一整天都在機械地重復做著相同的工作。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里也提出:“生活中的勞作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
生活的“快節奏”能讓人忘卻匆匆的腳步,忘記疲憊不堪的心情。
但生活不是只有奔跑、比賽、比賽這樣的“快節奏”,更重要的是,它在無形中讓人變得更加“健腦”。
1、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每個孩子都是愛學習的天才,因為他們都是活在當下的。”
對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也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只要能夠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給予正確的引導,相信孩子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好。
2、多帶孩子出去走走
“放電”的方式,首先要控制住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是在一次次去感受新鮮事物、感受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
所以,父母在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時,不要急著否定孩子,而是要先關照自己的情緒,再引導孩子進行理性的思考。
此外,我們也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氛圍,讓孩子放心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5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