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孩子在上初中的時候差不多也是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普遍表現為情緒波動大,容易與家長起沖突,同學之間交往出現問題,最讓家長擔心的,就是學習成績下降。
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有多方面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孩子開始對學習有反感的態度,出現不愿意學習甚至厭學的表現,嚴重的還會逃課,不管老師多么苦口婆心的說,家長多么嚴厲的批評和指責,孩子都無動于衷,左耳朵聽右耳朵冒。

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應該怎么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段特殊時期,引導孩子重新正視學習,重視學習的道路上來呢?今天的總結不僅僅是青春期的孩子適用,對于很多不愛學習的孩子也有意見性幫助,希望家長都可以了解一下。
所謂厭學狀態指的就是孩子因為各種原因而不喜歡學習,不是明確的說出來“我不愛學習”才是厭學,很多不明顯的行為一樣是厭學的表現,下面我們就先來說一下孩子們比較集中的幾種厭學表現。
1. 要求陪伴
有的孩子在做功課的時候,一定要父母在旁邊看著才原意乖乖坐在椅子上,一旦離開了父母的視線,就開始東摸西摸上廁所,就是在書桌前坐不住,這種需要靠父母“盯著”才能繼續完成作業的現象,已經表明孩子出現了厭學的情況。

2. 對抗
還有的孩子表現為在寫學習這件事上和家長對抗,父母一提寫作業,孩子就不耐煩,甚至情緒暴躁。一旦家長和孩子說起來關于成績的事情,孩子就非常不耐煩。雖然他們沒有明確表示不喜歡學習,但是從態度可以說明一切。
3. 拖延
還有的孩子雖然沒有很激烈的反抗表現,可是一到寫作業就各種拖延,拖拖拉拉總是耗到很晚,甚至需要早起才能完成作業。
寫一道題要寫很長時間,背課文花的時間更長,不到十一點基本完不成,家長以為是因為作業多才導致的孩子熬夜,細看之后才知道作業沒多少,都是孩子自己拖拉。

4. 不求上進
這種厭學行為最為隱蔽,不仔細分析是不會覺得孩子是討厭學習的,孩子明明表現的還算平常,但是對于成績一直沒有什么追求,只要不考最后一名,就行了。
他們從學習中無法體會任何愉悅的感覺,一般來說家長也很少就學習這方面來鼓勵孩子,導致對學習的成績毫無追求,這種消極抵抗學習的方式家長不細心是很難發現的。
導致孩子出現各種厭學的原因也都各不相同:
1. 父母平時對孩子關注的少
孩子如果一定要在父母“盯著”的時候才能安心寫作業的話,那就說明父母平時對孩子的關注太少了,他們需要通過用這種方式來贏得父母的關注。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內心很矛盾,既想要獨立,又想要父母對自己重視,不安的情緒會演變成這種行為,加上父母如果表現的對成績也很焦慮的話,孩子就會比較重視“形式化”的學習,其實未必家長在身邊孩子就會專心學,但是這種形式讓孩子覺得安心。

2. 內心情緒不穩定
對抗性的孩子其實和父母并非關系不好,而是內心焦慮的一種外化表現。
如果家長除了學習對孩子其他的都不在乎,孩子內心就會形成“爸爸媽媽只關心成績,都不關心我。”這樣的想法,于是將學習這件事看成大敵,別提興趣,就連對學習這件事都覺得是很痛苦的。
父母的焦慮引起了孩子對學習成績的焦慮,所以在對待成績和學習這件事請上就會很容易發怒,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弄錯了學習對于自己的價值,這一切和父母的態度有很大關系。

3. 消極反抗的拖延癥
拖延的孩子可能是由于家長在寫作業上這件事上,對孩子有著非常嚴格的控制,孩子本身的教養讓他不能對父母做出激烈的反抗,于是就用這種消極的行為去默默反抗父母。
他們會用拖延的方式來逃避學習,孩子沒有辦法從學習上感受到快樂和滿足,只能用這種方式來讓自己心理感覺好一點。
他們也想正視學習,但是卻不知道應該如何正視,其實這樣的孩子是渴望進步的,但是卻不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方式進步,現階段能做的只是原地踏步。
4.沒目標,沒追求
對學習沒有什么追求的孩子,往往是因為在學習上從來沒有得到過鼓勵,他們有些迷茫,因為這會讓他們對學習失去目標,不求上進,不管是因為什么,但是現階段孩子對于學習已經失去了掌控感。
造成孩子失去學習動力的原因從家長這里來看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就是父母只顧著賺錢,屬于對孩子的照顧,只重視物質條件的提供,卻從來都不原意深入了解孩子目前的心理狀態。還有一種就是父母本身對學習這件事就不重視,覺得孩子按時上學學習知識就夠了,自己沒有能力輔導,也聽不懂現在孩子在學習的知識。

這就導致了不管成績是好還是壞,家長總是沒有什么反應,這樣會讓孩子在學習中失去自我價值的體現動力,沒有自我存在感,而青春期正好是強調自我的時期,沒有了這個動力,自然孩子面對學習也是得過且過的態度。
導致孩子厭學最大的原因就是環境影響,環境會導致心理出現各種情緒,情緒又帶動了行為,學校是用來學習的場所,只要沒有嚴重的社交問題,基本不會是導致孩子出現厭學的,關鍵還是家庭環境。
如何通過父母的行為來疏導孩子厭學情緒是打開孩子心結的重要因素。
1. 厭學是階段性的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其實他們很大程度上的厭學都是情緒性的,因為此時的孩子心理波動很大,又還沒有學會自我調節,所以內心難免會出現一些情緒,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從一開始就要發現苗頭,然后慢慢疏導。
所以在心里一定要告訴自己,目前孩子厭學的情緒已經產生,就要先接受,不能用逼迫或者是嘮叨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這樣反而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厭學情緒,孩子需要的是實際的幫助,而不是這種表面化的督促學習。

2. 陪伴
不管是因為壓力而導致厭學,還是由于和父母對抗而不喜歡學習,很大程度上,孩子不喜歡學習的原因就是父母沒有對自己有足夠的重視,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有可能更需要父母在身旁。
但是這種陪伴不是只有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坐在他身邊“死盯”而是說全方位的照顧孩子的心理狀態,比如說平時和孩子多進行一些活動,吃飯的時候多和孩子聊聊天,周末一起去看個電影等等。
在參加活動的時候,增進家長與孩子的互動,從日常聊天中,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關心的態度,時間長了,就會在孩子身上看到轉變,隔閡也會慢慢消失。

3. 改變自己
想要轉變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家長也要學著改變自己,無論什么時候家長都是孩子的榜樣,想要讓孩子喜歡上學習,自己也要多重視知識的輸入。
閑暇時間多看看書,少玩會手機。平時看電視也多看看文化頻道,孩子的學習內容即使自己不懂,也要學著去多了解,家長的學習能力其實比孩子要強更多,畢竟那么多年的做人經驗做基礎,想要迅速了解一門課程還是很容易的。
家長可以選擇一門外語學習,這是和孩子同步學習的最好方式,不要總覺得自己沒有時間,時間是擠出來的,你希望孩子是什么樣,自己先朝著那個方向努力,孩子也會朝你看齊的。多給自己在學習上投資,比什么補習班都來得有效。
父母如果能夠做到情緒穩定,和孩子的關系就不會差到哪里去,多和孩子溝通,有事情讓孩子自己選擇,就能讓他們厭學的情緒慢慢化解。
如果能夠從一開始就打好基礎,孩子將來就不會出現厭學的現象。
青春期是一個很復雜的階段,孩子既需要明確的和父母劃清界限,但又需要父母的關懷和照顧,父母一定要在讓孩子獨立自主的同時,輔助孩子修正一些想法。
放下焦慮,改變自己,就會發現孩子也在慢慢變好。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