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疫情期間,很多家長反映,說孩子黑白顛倒,醒來就玩手機;不和同學交流,就呆在家里;不喜歡老師,不去上學;學習很好但是不愿意溝通等等。
在這些問題中,有些家長看到了孩子的放縱與懈怠,但是也有的家長,從孩子的這些行為中感受到了孩子的焦慮與壓力。
比如有的孩子今年正好面臨中高考,遇上疫情,學習進度和計劃都受到了影響;
也有的孩子,擔心因為疫情,和別人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無論是哪種情況,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時代的孩子本身承受的壓力和焦慮,是很多父母小時候所沒有的。
那么面對孩子的焦慮與壓力,家長的狀態是什么樣子的呢,比如憤怒?著急?焦慮?擔心?抑郁?麻木?崩潰?
我們先來說說什么是焦慮?
焦慮是對未來的一種不確定性,是對潛在風險的一種情緒反應,當我們對生活沒有確定感的時候,也會焦慮。
為了獲得一種確定感,我們不斷地督促孩子,不斷的調動自己的能量,長時間處于一種拉警報的狀態,時間長了能量就會耗竭,然后轉變為抑郁。

孩子也是一樣的,他長期處于焦慮的狀態中,最后也會變得能量耗竭,變得抑郁。
另一方面,當孩子處于平靜狀態下的時候,我們稱為神經系統一,孩子的理智腦發揮作用;當處于憤怒狀態下的時候,我們稱為神經系統二,孩子的情緒腦發揮作用,他就什么也做不下去,要么逃避,要么對抗。
有家長說孩子偷看小說,為什么呢,因為偷看小說可以隔離他的壓力和緊張,是一種對壓力的逃避,這個時候我們再說教孩子只會更加緊張,長期處于神經系統二的狀態。
中高考的孩子本身學習壓力就大,情緒狀態就不穩,就像一個裝滿了水的杯子,孩子的情緒池里裝滿了各種負性情緒,我們家長能夠的就是少向孩子情緒池里加負面情緒,然后讓杯子里的負面情緒盡量排出來。
我們常常說放手不是說讓家長什么都不管,而是說我們不再給孩子添加負面情緒。而當孩子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厭學癥狀,沒有學習動力的時候,我們更需要這樣做,但是咱們的家長們會更加焦慮,然后把負性情緒傳遞給孩子。
那情緒如何排出去呢,可以繪畫、可以聽音樂、可以跳舞、可以玩游戲、做運動、讀書、逛街、美容、看電視、聊天、喝酒、看電影等等,都是釋放情緒的方式。所以除了給孩子心理營養,我們還要幫助孩子建立一套健康的情緒宣泄系統。

家長其實是孩子發泄情緒的最后一道出口,如果由于家長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關閉了和家長的溝通渠道的話,孩子只能把自己沉浸到游戲中。
所以家長只有先修復和孩子的關系,打開和孩子的溝通渠道,才能讓孩子逐漸走出游戲,這就要求我們家長有能力處理孩子的情緒或者說承接孩子的情緒。
如果我們本身情緒處理能力不佳,是無法承接孩子的情緒的,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學會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除了情緒池的概念,還有情緒按鈕這樣一個概念,有的家長發現自己總是容易被相同的情景激怒,總是遇到某一類事情就會爆發,這些事情就是我們的情緒按鈕,是由我們的潛意識控制的。
舉個例子,有個明星總是喜歡買白色的鞋,他小時候有一次特別喜歡買一雙小白鞋,媽媽說只要你考試考好了媽媽就給你買,他特別努力終于達到了媽媽的要求,媽媽卻沒有履行諾言,后來這就成了他的一個情結,所以成年以后他的情緒按鈕就會不斷啟動,然后通過買小白鞋滿足自己早期沒有被滿足的需求。

除了給孩子建立健康的排泄情緒的通道,我們還需要給孩子心理營養,也就是自尊和價值感,比如孩子2歲的時候自己拿著勺子吃飯,即使弄到外邊,他也會很自豪,有一種自戀感,當我們給孩子肯定的時候,他的自尊慢慢建立起來了。
又比如小學的時候,孩子考了95分,回到家高興的說,媽媽我考了95分,如果你說人家別人考了99分,你怎么考了95分,這就是對孩子自尊的打擊;上班回到家發現孩子收拾了房間,如果你說,孩子你真棒,能夠幫媽媽做事情了,媽媽可以歇一會了,這時候孩子的價值感就建立起來了,他覺得自己是有用的,有價值的。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