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做作業的時候總是拖拖拉拉,磨蹭;
如果我們家長不叫孩子寫作業,孩子基本不會去主動寫作業;
如果你感到孩子和你之間交談,一說到學習就無話可說,說話氛圍空前的沉默;
如果你看到孩子總是找各種理由告訴你,這里不舒服,那里疼痛,不想去學校;
如果你發現孩子一邊寫作業,一邊玩手機。
這些是我們在臨床心理輔導中常見的孩子厭學的表現,如果上述表現有兩條以上,可能孩子就有厭學的傾向,做父母的就應該引起重視,畢竟早發現早解決更有利于孩子未來學業的發展和人生的成長!
那是什么原因導致孩子們厭學呢?同樣我們也是在心理輔導中發現大概有下面這些原因導致孩子厭學。

01
沒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很多孩子對為什么要讀書,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大多數是隨波逐流,看到大家讀書我也跟著讀書。甚至很多學生覺得是父母要求我讀書,是老師要求我讀書。也就是說孩子覺得學習是任務,是別人對我的要求,不是自己的需求。
另外一種就是父母告訴自己是為了以后生活更好,可以有更加體面的職業和社會地位。可是這些對于一個孩子而言,感知并不深刻,他們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也不差,所以并不會對將來活得好的生活產生過度的向往。

其實也不是說哪個職業不好,即使父母給孩子使用激將法,告訴他將來學習不好會去搬磚,孩子就會說搬磚也不錯,只要能夠養活自己,況且每個職業都值得尊重。孩子這樣的回話會導致父母竟無言以對。
02
在學習上總是產生無助感
有些孩子一開始也是非常喜歡學習的,可是一旦學習中遇到挫折,碰到困難,當自己不能克服的時候,就會從心里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行,是自己笨,學不好。認為自己無論怎樣學習也趕不上那些學習好的同學。尤其是每次考試都是在班上排名墊底的時候,他們的自我概念會發生極大的變化,就會把自己劃為差生的類別。反正自己怎么學也是這樣,不如就隨便學算了,孩子內心深處產生強力的無助感,以爛為爛,自我放棄。

03
基礎薄弱,跟不上學習進度
部分學生也想好好學習,但是由于過去基礎較為薄弱,自己想學跟不上,覺得沒有希望,開始放棄學習。還有一些是因為轉校、轉班導致學習進度的差異,老師教學風格的差異導致孩子不能適應新的學習環境。磨合期太長,等自己開始適應,比如聽得懂老師講話,理解老師的授課思路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已經掉下了一大截,想到追不上了又開始打退堂鼓,內心搖擺不定。

04
找不到學習方法,覺得學習困難
有的孩子刻苦是刻苦,但是沒有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每次考試都是上不去,也下不來。這些都導致孩子無法對學習產生興趣,覺得學也是這樣,不學也是這樣,慢慢地對學習就不在意了。于是在心里想,與其花那么多時間去學習,學了又沒有效果,不如去玩,玩手機,和同學出去玩等等。

05
父母自己不會家庭教育
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學習的確非常重視,但是沒有接受過家庭教育的學習,有心無力。見到孩子不學習的場景,常常就是吼孩子,怎么不去學習?有的就會反唇相譏,就這樣混嘛,混下去就有出息了。
孩子聽了自然也會產生反感情緒。雖然也去學習,但是“人在曹營心在漢”,在家長面前做做樣子,滿足家長看到孩子學習畫面感的心理需要。當然,我們接觸的學生更多的是產生逆反和對抗心理,你讓我學,我偏不學,你拿我咋滴?氣的家長七竅生煙。

這時,孩子在內心有一種打敗家長的勝利感。長此以往因為學習引起的親子沖突越多,孩子們產生的負面情緒和感受就越多,并且會怪罪學習,都是學習搞得我在家不得安寧,恨學習,怨學習,對學習本身產生了敵意。
06
孩子學校人際關系不好
孩子學校人際關系不好,導致情緒壓抑和低落,最終影響學習效率。家長們有時候發現自己孩子成績下降了,可是不知道為什么下降,還以為是壓力大,其實壓力大這三個字是很虛的語言,是家長的自我安慰和把孩子成績下降合理化的表現。我在心理輔導的過程中,孩子就會告訴我們很多家長不知道的事情,最常見的就是孩子在學校受到孤立和排擠,更嚴重的是受到校園欺凌,校園霸凌。
但孩子一般又不告訴父母,其實這是很奇怪的現象。一邊是很多父母常常告訴孩子,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告訴父母,但孩子遇到事情卻常常不告知父母。很多孩子告訴我是因為告訴父母也沒有用,父母不會理解自己。父母經常說的一句話:“別人欺負你,是你有什么問題,為什么他不去欺負別人?”這些話常常讓孩子感覺到:不但不能從父母那里獲得理解和支持,相反更多的是訓斥和指責。

有些家長雖然不說自己孩子的問題,但處理方式比較極端,導致孩子不敢告訴家長。比如一告訴家長,家長就會沖到學校找發生矛盾的學生算賬或者找對方家長鬧個明白。結果小事變大事,大事變得不好收場,于是孩子以后再也不敢和父母說了。
07
不喜歡老師導致不喜歡學習
孩子和學校老師關系疏離,甚至敵對,不喜歡老師導致不喜歡學習。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們由于自我意識發展迅猛,對來自外界的評論和看法比較敏感和在意。老師無意識的一句話和一個舉動都會讓孩子覺得老師是在針對他,從而對老師產生敵意。每天都花時間和精力來驗證老師是不是真的不喜歡我,結果又總是自我求證,證明老師的確對我有意見。自我求證就像是算命,說你有不好的事情你只要遇到一件不是那么好的事情你就會說原來這就是算命先生算的。孩子們也有這樣的心理,一旦認為老師不喜歡自己,就會找各種理由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沒有特別的契機和心理輔導,一般孩子很難轉變這種認識。于是,不喜歡老師就不喜歡學習,導致厭學,成績下降。

以上七個方面是我們在工作中常見的現象,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讓孩子從厭學轉向好學。
首先,要正確引導孩子學習動機。讓孩子明白知識的價值,掌握知識本身就是有樂趣的,要制造更多的情景讓孩子感覺到認識的落差,孩子自己無法解釋接觸到的新事物,以此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引起孩子的求知欲,讓孩子覺得知識可以回答他遇到的問題。
在教育心理學中對于孩子學習目標有兩個分類:一個是成績目標,一個是掌握目標。有的孩子學習就是為了學習成績,為了排名,所以學習的比較焦慮,這就是成績目標。而真正對學習可以持續發力的是掌握目標,孩子通過學習掌握了相關知識,覺得自己每天都在進步,能力在得到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正確了,學習的動力也就解決了。
當然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擁有未來的夢想。發現孩子的優勢,不僅要讓孩子樹立起未來成為一名科學家、宇航員、外交家、心理咨詢師、運動員等遠大的人生理想,更要激發孩子的社會擔當,國家使命。比如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未來人生理想實現后對于國家的貢獻,對社會的推動。
有的家長聽到這些話的時候覺得太高大上,認為還是現實點,把當下的成績搞好再說。其實,如果一個孩子沒有遠大的使命和夢想,他就很難對當下的事情產生興趣。
高級的目標能夠引領低級的目標,低級的目標卻無法帶動高級的目標。所以做父母的要善于培養孩子遠大的人生理想,讓理想成為孩子飛翔的翅膀。
其次是增加孩子學習的成功體驗。自我效能能感對于孩子們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即孩子認為自己只要學習就能學好,認為自己是學習的料。沒有什么是自己不能學習的,當孩子們擁有了這樣的自我效能感后,孩子學習就信心滿滿的,所以做父母的要幫助孩子制造學習的成功體驗,比如孩子做10道題,有7道題是錯的,有3道題是做對的,我們很多父母容易批評孩子,認為怎么錯怎么多,為什么那么粗心大意。父母這樣說,孩子感受到的就是挫敗,煩躁等負面情緒。
如果我們做父母的按照下面的方式說,效果就會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步是告訴孩子,你做對了3道題,爸爸或媽媽很高興。第二步對孩子說,我很好奇你是如何做到這點的,這時孩子就會挖掘成功的資源,尋找成功的做法,孩子會告訴你這道題是我上課認真聽聽懂了的。
這個時候我們就會鼓勵孩子以后上課繼續認真聽,并且聽懂,鼓勵孩子上課認真聽的行為。長期這樣鼓勵孩子,孩子就會找到更多的成功體驗,增加自我效能感,從而愛上學習。
然后是幫助孩子掌握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讓孩子輕松學習。學習是有方法的,我看到很多孩子常常死記硬背,學得非常辛苦,這其實是不會學習的表現。
如果孩子們掌握了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就會玩也玩得輕松,學也學得舒暢。我在給很多孩子進行學習策略輔導的時候,問他們有哪些記憶策略、有哪些復習的方法、有哪些思維方法。很多孩子都搖頭說不清楚,這表明大部分厭學的孩子都沒有關注過學習策略,沒有這方面的意識。
學習策略其實可以幫助孩子們進行自我時間管理,學習前有學習計劃,學習中有學習監控,看自己是否分心,看自己的學習效率是否高效。學習后要有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和組織,讓學習的知識像晾衣桿晾曬衣服一樣,一支晾衣桿把所有的衣架鏈接在一起。
學習知識也是如此,孩子掌握了學習方法,也會找到對所學知識鏈接在一起的方法。讓孩子們的學習從淺層學習過渡到深度學習,從而讓學習真正變成一件輕松的事情。
最后是協助孩子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包含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和父母的關系。
人都是活在各種各樣的關系中的,關系好,我們身心就愉快,協調。關系疏遠我們就感到壓抑,壓抑沉悶就會導致孩子的大腦處于抑制狀態,行為處于被動和退縮狀態,學習當然就會上不去。所以有心的家長非常重視孩子與同齡人的友好相處,給孩子制造良好的同伴關系。也會教會孩子和老師處理好關系,學會溝通,讓孩子覺得家長是真正的支持者和引路人。孩子關系處理好了,就會每天愿意去學校,良好的心情讓孩子學習更自由,心情舒暢學習效率也更高,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成績越來越好!
總之,面對孩子的厭學,做父母的一定不能簡單粗暴的對待,要尋找各種方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這才是出路,罵孩子只是宣泄了我們的不滿情緒,不能解決問題,真正的問題還是要調整孩子的學習心態,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讓孩子把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