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不上學能考大學嗎?
今年考入北京大學。
關于“不上學”的話題,我是這么討論的: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讓孩子4-8周重返學校愛上學習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首先,我們說說孩子的“不上學”,其實更多的是指望著他能好好學習。
大家想一想,現在的孩子,都是祖國的花朵,想要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有什么要求呢?
而家長對孩子說“上學是沒有用的”呢?
其實對孩子來說,上學就是學習,上學是應該的任務。
但是孩子卻不同,孩子上學是有目標的,也就是說孩子對于上學沒有什么概念,也沒有夢想。
對于很多人來說,上學就是為了拿一個分數,是為了給自己學一個技能。
一個人對于人生有沒有目標,他就會對什么有目標。
而對于孩子來說,他要做什么就要做什么,而且每天的時間就是要上課、做作業、背單詞,反正就是不學習,變成了一個機器。
其實也有一部分孩子,是因為覺得上學是有意義的,他覺得現在的學習,是給自己學的。
上學就是為了考大學,將來考上大學他可以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
我們小時候,家長是怎么過日子的,到現在的孩子就已經是吃“苦力”了。
為了上學,他的時間是沒有玩的,那么他就只好乖乖上學了。
上學學習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確實是非常痛苦的,所以會厭學。
而家長要做的,就是對他在學校里的表現有一個清晰的感知。
一般的情況下,如果孩子能說出自己不想上學的真實原因,那么家長就可以根據情況進行下一步的教育。
第四步:請求
請求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方法。
對于孩子來說,當他表達自己不想上學的時候,家長就可以對他提出請求,比如說:你是因為不想上學才不上學,但是你想去了解下什么情況?如果你能夠跟爸爸說說,我能不能幫到你,如果你不想上學,我也能夠幫你。
我相信你的判斷,同時也相信你能夠很快的調整好,時間會給你很快的回應。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家長能夠看到孩子,并且發自內心的去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能夠平靜下來的時候,那就說明他的整個人被接納了,他能夠感受到被理解了,也被理解了。
3、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
當孩子告訴父母,他想要和同學出去玩,而父母卻說:“同學都在玩呢,你就不能出去玩?”
這時候孩子的情緒就會被激發,對父母產生怨恨情緒,如果這時候父母再嘮叨,孩子就有可能和父母對著干。
正確的方法是:父母可以用語言表達出孩子的需求,比如:
你可以說:“我也想去,但是我們要約定好時間,咱們可以按照時間表來。”
“但是你今天不能這樣做,我們要和媽媽一起把它丟掉,一起去買東西”
這樣孩子就會知道,做錯了事情是要承擔責任的。
2、 用“我”而不是“你”開頭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我”開頭,但是千萬不要用“你”開頭。
舉個例子,比如說:
孩子起床時,我們可以說:“你今天我們一起去刷牙,好不好?”孩子聽著,就會去刷牙。
這個時候,孩子會覺得父母是在審訊自己,然后也會很愿意去刷牙。
這時,我們也可以用“我”開頭,這樣的話語用在和孩子溝通上,就不會出現孩子不愿意去刷牙的現象了。
3、 描述客觀事實,而非指責孩子
孩子不愿意去刷牙,家長描述客觀事實是客觀事實,但不是指責孩子,更不是指責孩子。
只是描述客觀事實就事論事,不要評論孩子不愿意去刷牙、不愿意去寫作業。
而且描述客觀事實就事論事,不要指責孩子,比如“你就不能像我一樣去刷牙?你看你前一天晚上睡覺前,都沒有刷牙的習慣,現在去刷牙了,牙齒都刷掉光了,我覺得很不開心。”
這樣的話術,既不會讓孩子產生內疚感,又能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從而更主動去刷牙。
孩子不愿意刷牙,多數情況下,是有原因的。
如果我們只是單純的評判孩子不愿意刷牙這件事,或者單純去指責孩子不愿意刷牙這件事,那么,就會導致孩子的對抗情緒,而不是去傾聽和共情。
如果孩子直接說“我不想刷牙”,顯然我們就猜到孩子并不相信他說的話,而且也沒有尊重他,所以,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做出改變,那么首先我們自己要先做出改變,只有自己先做出改變才能影響孩子。
所以,看見即療愈。
二、幫孩子找回安全感,建立安全感,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他才能重新獲得力量,去面對外面的風雨,去擁抱世界。
我是諾媽育小寶,兩個孩子的全職媽媽,在養育過程中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喜歡就關注吧~
諾媽育小寶,優秀的家長。家庭教育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9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