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歲孩子厭學沒有目標怎么辦?
厭學和厭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就像有不同的量。厭學是指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不想去上學,覺得學習比不上別人,會覺得自己學習成績差,上課不專心聽講,遲到、逃學,甚至不按時交作業,在校還頂撞老師,欺負同學。但是回到家卻懶得學習,也不和父母多說一句話,整天抱著手機玩。如果父母強制沒收,就大哭大鬧,甚至以絕食威脅父母。
厭學和本博士: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家長頭痛孩子的學習和青春期的叛逆
孩子在12歲之前,大多數都很乖,聽話,善良,善良。到了青春期以后,大多數家長發現孩子不再是以前那個依賴父母的小綿羊了,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會和父母對著干。家長說什么都不聽,還和你對著干,這個時候很多家長都會感到很困惑,不知道孩子為什么會變成這樣。
孩子小時候很聽話,但是到了青春期就好像變了一個人,父母讓他往東,他不敢往西。現在他一回到家里,就又和家長對著干,還和家長吼,說:
“我不活了,你也別生我了”
“我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這些話讓家長哭笑不得,其實這是孩子進入了叛逆期,對獨立人格的一種渴望。孩子在小時候表現得乖巧懂事,是因為他們的心中有這樣那樣的需求,而這種需求,并不是因為父母。而是他們自身的需求,對于父母的能力要求很高,內心的自卑感很重。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只是作為一個引路人,引導者,引導者,而已。
如果父母能把孩子當做一個人來看待,尊重他,給他提供幫助,和孩子站在一個平等的位置,那么這種溝通的“成效”將會是非常不錯的。
尊重,
是孩子和父母之間最好的潤滑劑。
孩子內心的“營養”
心理營養,比身體營養,更重要。
而這些營養也會影響孩子的智商,影響孩子的情商,以及性格。
家庭中,父母要做到“五要”
第一要:以身作則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想讓孩子成為怎樣的人,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做好自己。
每天都應該抽出時間看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這種環境中,孩子的情商就會提高。
第二不要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雖然孩子是小時候,對于事物的認知還比較簡單,父母要學會鼓勵和贊美孩子,讓孩子的內心產生自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而是要正確的引導孩子,讓孩子擁有更加積極的生活,這樣孩子才能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第三不要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孩子身上
“爸爸媽媽不要你了,因為我們要生病,你需要更加堅強,更加堅強,好照顧好自己。”
當孩子遇到了困難和問題的時候,父母不要總是把孩子的行為和別人的行為進行比較,更不要總是盯著孩子的不足和缺點,不要總是說孩子不如別人。
我們作為家長,要明白,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很多時候,是孩子的問題,不是我們的錯。
但是,我們需要反思的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不是在不停地用自認為正確的方法去教育孩子,而不考慮自己是否正確,是否能夠獲得孩子的回應。
多聽孩子的反饋,而不是去批評他。
我們和孩子之間,有時候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有時候孩子說的對,有時候我們認為的不對,他們不想跟我們說。
我感覺自己一直處于一個不被理解的狀態,內心很迷茫,感覺自己一直都在被否定。
不被理解,不被認可,真的很痛苦。
不被接納,就意味著我是不被愛的。
就意味著,我得不到父母的愛,我得不到父母的認同,得不到父母的認同,孩子心里的痛苦與絕望無處可述。
這樣的情緒,容易一直壓在心底下,讓孩子備受煎熬。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5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