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雖然主角不是我的孩子,但在心里,卻與我的孩子一樣重要。
今年暑假,他在我的再三盤問下,就說了一句字最多的話:“就是干啥都行,別讓我讓上學”,除此之外都是“嗯,啊、行、好”之類,真可謂惜字如金。
這是我婆家大哥的孩子。一個十五歲的大男孩。
前兩天,微信找我,我時不時會微信問媽媽他的情況,所以他回來就會回信給我,竟然說出了,“這次好好考,爭取過個好年”“都得努力啊”“努力學習,不是不可能的”這類的話。
當我給我老公截屏看時,我老公竟然說:“可能是微信號被盜了,這不可能是他說的話。”
在這里分享這個案例,只是想告訴更多的父母,什么時候開始改變都不晚,只要你愿意改變,孩子就會改變。
孩子從小學習也非常好,但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將孩子交給老人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缺位讓他變得沉默寡言。
每次回老家聽到的都是對孩子不好的評價,“不好好學習,經常打架,經常讓叫家長”等等。
今年暑假我見到了他,他媽媽讓我和他聊一聊,我就借帶孩子去博物館的機會也帶著他,在這個過程中找機會聊一聊他的情況。
可是結果可想而知,每一次的提問得到的都是上面所說的“嗯、啊、好、行、不想”這些詞。
后來回西安前加了他的微信,方便與他隨時聯系。但最重要的是,在回家之前,與他一起做了一個決定,再試幾個月,如果實在還是不想上,就先不上了。
同時和他父母達成一致讓孩子留一級,因為前面落下的課太多,即使上也會導致跟不上課程,反而更打擊他的信心。我與他父母商量,同意他復讀一次初二。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向往自由,他們渴望主宰。
對于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請給他們權力,還他們空間,學會對他們放手。
我與他父母的溝通之后,希望能夠調整一些方法,而這些方法,帶來了文章開始的改變。
1、少說多做
上帝給了人兩只手一張嘴,就是希望人們能少說多做,而現實中的父母面對孩子的挑戰,都是反其道而行。
《正面管教》中有一個活動叫行大于言,體現的就是孩子更在意的是大人怎么做,而不會聽你怎么說。特別是在情緒波動時所說的話,都將成為傷害彼此最深的語言。
所有說的話都將成為傷害別人的彈藥。語言是用來溝通的,不是用來傷害親人的。
2、給孩子零花錢
當我說讓給孩子零花錢時,他父母的回應時:“反正每頓飯都在家吃,需要什么我給他買,給他錢他會亂花”。
青春期的孩子向往的是自由,想要權力,你給他有限的零花錢,讓他感受到受到尊重,讓他有可支配的權力,同時也讓他感受到信任。
給孩子零花錢,不要介入孩子如何花,那是他的自由,他的權利,請尊重。
3、給孩子做的決定讓孩子參與決策
孩子拉下的課很多,父母急于讓孩子追上,會給他找各種補習班,首先找不找,讓孩子參與進來,家長提參考意見,孩子自己做決定。
選擇哪個培訓機構,讓孩子自己選,選之前可以讓孩子先試聽幾個老師的課,最后讓孩子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補習班或者老師。
4、鼓勵他的每一次小進步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理念之一,人都是需要鼓勵,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對于孩子的進步,哪怕一點點,也要去鼓勵,讓他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支持,對他的認可。鼓勵盡可能是具體到細小的事情,同時讓孩子感受到信任的力量。
我自己也會時不時與他通過微信聊一聊他的近況,給予他肯定。
雖然只是微信聊天,也能通過字里行間感受到慢慢恢復的自信和,通過他在微信里表達內容的增多能感到他在慢慢打開自己,開始愿意接受親人給予他的溫暖。
通過這個案例想告訴更多的父母,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孩子的變化來源于父母方式的改變,你開始努力,孩子也會迎頭趕上。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