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不填志愿會怎么樣,是家里老師教的嗎?
孩子該不該選哪個志愿,看未來哪個高中,并糾結、糾結?
到底選什么專業?孩子應該想考什么學校?學校應該有什么檔次?孩子的志愿選什么樣的學校?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讓孩子4-8周重返學校愛上學習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
這樣一問一答,確實很難做到有一個具體的回答,這樣的回答,說明孩子未必有自己的想法。
為什么孩子沒有選擇自己的專業?
除了中國父母對于孩子的報志愿,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
中職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區別在哪里?
很多人都以為中職的孩子沒有學習動力,主要是在學校沒有找到自己的興趣點,老師和家長對他的期望值太高。
中職的孩子,很難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他們對學習就會變得越來越沒有目標。
當他們做不到自己的興趣愛好,他們就會自暴自棄,找不到自己的未來。
所以,我們不能在孩子學習過程中,只能靠家長的經驗和意識去做指導,而不是靠家長的權威。
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給孩子的選擇空間,然后放手讓孩子去體驗。
2.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給孩子權利,讓孩子去選擇自己的人生
紀錄片《差生》中,學渣是小雨,但成績卻很差,班級里倒數第一。
但老師的原因卻是,小雨媽媽想要幫助小雨提高成績,就沒有過多的強迫小雨必須學習。
而是給小雨自主選擇權,讓他自己做決定,自己決定該怎么做。
后來,小雨的成績才提高了30多分。
真正的教育,是從尊重孩子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合影響孩子的發展。
如果只一味追求分數,而忽視孩子的自主發展,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失去自主發展能力。
試想,如果我們的孩子已經有自主發展的能力,注重個人能力的培養,那么我們父母需要鼓勵他們在自己的能力上發揮自己的潛力,不斷突破自己的才能。
而不懂得規劃自己的孩子,最終將被壓垮,被裹挾。
02
興趣班,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愛運動的孩子,學習成績就不會差。
美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曾說:“最有價值的,不是最重要的東西,而是最持久的東西”。
最重要的是這個世界上,唯有興趣,能夠讓孩子找到生命的意義,他才能真正熱愛生活。
而這一切,不是花費多少錢買的,而是讓孩子在生活中,擁有一份熱愛生活的能力,這才是教育的目的。
前段時間,刷爆紅的吳軍的兒子因為沉迷游戲而被父親沒收手機,父親看到兒子決定強制沒收,孩子卻將其手機扔掉,父子倆爆發沖突。
2018年4月,重慶璧親子教育展上線“星光大道”,吳軍將視頻中“家長我愛你”的畫面分享給網友們。
吳軍被發現后,一怒之下摔了兒子手機,將手機扔給了孩子,并對孩子說:“我給你跪下,你永遠是我的依靠!”
孩子在電梯里癱倒了,父親摔壞了手機,想要孩子離開的時候,孩子卻還在玩著手機,最后,將手機從窗戶扔下去,孩子失聲痛哭。
此后,孩子的父親把手機還給了孩子,孩子沉迷手機游戲無法自拔。
今年2月,家住渝中區橫店鎮上的肖爸爸發現,自己的手機里存了40萬元現金,
最后,只剩下了70元錢。
看到這個數字,
真的是讓人心痛。
我們為孩子沉迷手機而生氣,可是,又有多少孩子能夠看到父母的不易,理解父母的苦衷呢?
父母的苦衷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專心學習,將來考上大學,過上幸福的生活,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孩子還在上小學,他們正處在最需要幫助的年齡。
一些父母把自己從網上、學校、社會、學校和社會的養育經驗中,送給了孩子一份特殊的人生指南。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我們是他們最親近的人,
但我們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產生了影響。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7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