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孩子厭學不去學校怎么辦
16歲的小明是一名高二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個學期了。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就是個懶洋洋的,上課提不起精神,很不積極的樣子。最近他突然有段時間就說不想去學校,家里也鬧得雞犬不寧,好不容易送他去學校的時候,還說學校有些事情,要和老師商量,還好他成績還算不錯,順利升入初三了。可是,第一個學期的期中考試,他竟然在最后一個學期,就考得一塌糊涂,數學更是不及格。
小明媽媽看了試卷,整個人就崩潰了,她告訴我:“孩子平時挺乖的,為什么成績上不去,難道孩子天生不是學習的料?!可是老師也說他上課不專心聽講,愛搞小動作,成績也差,到底是什么原因?”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其實,小明的這次期中考試,成績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小明是一個很乖巧、聽話的孩子,成績一向穩居班級前三,可是近期我明顯感覺他的狀態好像換了一個人,特別不開心,上課也不認真聽講,還經常出現遲到甚至曠課等情況,在大家的督促下,督促下才重新回到了課堂。
但是這種情況持續了不到一個月,他就出現了明顯的不對勁,只要一提上學,就情緒激動,有一次甚至摔門砸東西,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出來。
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情緒變化,父母完全可以利用自如的思維方式去了解孩子,不要急于去做出判斷,只要耐心傾聽孩子的情緒,就能判斷孩子是否已經受到了傷害。
那么,父母到底應該怎么做呢?
著名的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在人們身上表現出的焦慮的類型,大部分原因都是沒有辦法解決和面對面的沖突,而產生焦慮的原因,大多數是因為受到自身壓力的驅使。
因為,我們自身焦慮,這種情緒下意識的的反應,會在不知不覺中傳遞給我們的孩子。
然而,很多人不太贊同這種情緒化的處理方式。
比如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焦慮”這個詞,首先是進入了理性的思考階段。
這個時候,孩子要注意觀察到父母有沒有情緒上的焦慮,如果父母自己是理性的,那孩子也很難識別,那么,孩子也很難判斷,因為父母無法提供有效的幫助,還需要重新思考和追蹤,在父母在幫助下的應對模式下,孩子的應對模式。
如果父母沒有幫助,孩子在行為上就很難判斷,他們在應對的層面會表現出焦慮、憤怒等。
但孩子們的心智發育和我們成人以后,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不一樣的,父母應對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因此,當孩子感到焦慮、憤怒的時候,我們也不要試圖用暴力來解決問題,而是要通過更科學的方法來幫助孩子認識焦慮、學會處理焦慮,讓他們在未來,焦慮和憤怒時能把我們的頭腦中的東西統統安置好,我們的孩子才能夠真正有能力、有信心的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作為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樹立這樣的觀念:沒有一個人天生就想要做一個完美的父母,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承認自己不完美,然后才能夠勇敢的去面對它。
做一個有智慧的父母,才能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70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