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游戲學習變差了,是一種通病,要想根治,只能先讓他戒掉游戲癮。
閨蜜的兒子小鵬就是這樣,不愿意學習,成績很差,
每天只想著打游戲,幾乎不看書。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網癮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第三類、幫孩子建立手機網絡使用規則:讓孩子在正常上學,正常完作業,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機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機網絡,這也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這是屬于民主智慧型。
閨蜜擔心兒子長期沉迷游戲,就沒收了小鵬的手機,沒收之后,就問他:“你知道現在的游戲里有什么樣的元素嗎?”
小鵬小聲地回答:“我不知道?!?/p>
閨蜜感到很震驚,“你怎么知道?”
“我手機上沒有什么廣告,但是我每天都看見有一些未成年人在玩游戲,為了討一個說法,我要看看這些未成年人是怎么說的?!?/p>
閨蜜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讓兒子擺脫網癮
網絡游戲對于青少年的吸引力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網絡游戲的吸引力又太大,如今很多孩子都是上癮,不是游戲成癮就是網癮,并不是吸煙成癮,不需要任何治療。
大家知道為什么會有沉迷游戲的現象嗎?
答案是:因為手機游戲的設計越來越精美,吸引人,沉迷的孩子只是無師自通的感覺,而且隨著網絡越來越發達,互聯網越來越發達,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越來越重視,更需要注意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與學習。
01 孩子為什么會沉迷游戲?
孩子為什么會沉迷游戲?
1.從游戲本身的設計中,心理學家們設計的內容越來越精美。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游戲是兒童自我中心的一種心理活動。他把游戲的本身分為七個部分:自我中心、自我中心、角色扮演、超我與超我、超我與超我。
0-3歲,是孩子的自我意識覺醒期,孩子的各種叛逆行為,都是在探索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
而到了4-6歲,則是孩子從幼兒園中逐步過渡到兒童的階段,也是發展心理學家所說的“自我意識的早期階段。”
在這個階段,孩子為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要求用哭鬧的方式來得到,比如要求用冷水洗臉等,或者要求換尿布。
圖片來源于網絡
而這些行為其實都是孩子在用情緒去綁架自己,這時候的孩子表達能力弱,分不清楚物品的使用,不能區分事實和想法的關系。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首先要關注孩子的情緒,孩子的情緒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讓孩子慢慢認識到自己的情緒,等孩子情緒平復下來,再與孩子溝通。
二、學會正確對待孩子發脾氣的“求救信號”
《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了一個案例:
琪琪琪琪的奶奶拿著手機跟在她后面,她在旁邊喊了幾次:“奶奶,我還沒玩夠呢?!蹦棠逃X得不對勁,心想著急忙慌趕緊把手機藏起來,這才是琪琪最真實的想法。
但經過溝通,奶奶覺得琪琪琪每次都在玩手機,就隨口說了句:“眼睛不行嗎?”
沒想到琪琪琪琪卻說:“你怎么不喊我呀?”
琪琪琪媽氣得想扇自己一巴掌,但她還是沒有想過放棄琪琪琪琪琪。
也有不少家長反饋說:“其實我們都知道,孩子對手機的興趣是受家庭氛圍和父母的影響比較大的?!?/p>
所以,當孩子提出要玩手機,或者提出要看電視時,父母不要立馬禁止,可以先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想看多久,你可以自己決定看多久?!?/p>
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雖然這很難,但是可以先和孩子約法三章,比如,看手機的時間到了,不能看了就不能再看了。
父母要以身作則
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如果父母總是玩手機,只會讓孩子對手機產生濃厚的興趣,難以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果父母本身就沉迷于手機,又怎么能要求孩子不去沉迷于手機呢?
沉迷于手機的父母,往往是缺少一個良好的氛圍
韓國明星楊晨煜的媽媽在節目中說過:
“我自己是一邊帶孩子一邊玩手機,從早上到晚上,手機都放在桌子上,但是孩子只要拿起手機,就忍不住要玩,因為手機很容易離開家去外面玩。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70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