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規定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進校園,引起坊間關注。時值假期,許多家長又開始擔心起孩子的居家手機管理問題。沒了老師的監督,孩子們捧著手機一坐就是一整天,父母看著著急,一不小心就引起“家庭戰爭”。假期里的手機,到底如何管?
寒假到了,不少家長又和孩子打起了“手機爭奪戰”, 有的孩子平時不玩手機,但放假生活單調,無所事事就玩手機打發時間;有的學生不適應網上學習方式,上網課變成了借機玩手機;還有孩子,以前就迷戀手機,上學沒時間玩,放假就放開了,天天手機不離手;春節期間,家人團聚,大家一起看春晚、備年貨、搶紅包……家長拿手機玩得不亦樂乎,孩子自然也加入了“戰隊”。
面對這焦灼的戰況,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沒收手機,讓孩子收心。但是現在很多作業和課程都要在網上完成,想要隔離孩子與網絡的接觸,圍追堵截實難奏效。如果強行打擊,孩子往往會愈發上癮。
孩子為什么會沉迷手機?
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時代,從小就接觸各種電子產品,網絡已成為他們獲取信息的關鍵渠道,就像父輩年輕時通過讀書看報、聽收音、看電視來獲取信息一樣。其實,面對手機家長們不用如臨大敵,要找到孩子沉迷手機的根源。
手機為什么對孩子有這么大的吸引力,要從多巴胺講起。多巴胺是大腦分泌的一種神經遞質,它能夠傳遞興奮和開心的信息。我們每個人都期待獲取驚喜和獎勵,從自己所做的事情中獲得滿足感,而手機恰好滿足了這個需求。游戲通關后的各種金幣獎勵讓人興奮;社交軟件的消息讓人感覺被需要;娛樂視頻則帶來一波又一波的情緒高潮……玩手機的時候大腦時刻分泌多巴胺,當孩子找到這種更加持續、更加令他興奮的快樂時,他自然不想去做學習、鍛煉這些多巴胺分泌少的事情。
手機除了讓孩子獲得滿足感,它還可以讓孩子得到“專注的陪伴”。簽到活動可以讓人每天獲得勛章一類的獎勵,游戲中的每一步操作能立即獲取精準的“回應”,電腦程序時刻在向孩子反饋“你太棒了!”“繼續加油!”,而在生活中呢?孩子們在家長身上很難得到這樣專注的陪伴。忙事業、忙家務,很多家長在回應孩子這件事上做得遠遠不夠。
孩子沉迷手機,父母應該如何做?
手機這件事兒,父母“身教”很重要!
很多家長不讓孩子玩手機,但自己卻不能以身作則。家長們先來測測你的“手機依賴癥”到幾級了吧——
? 輕微依賴(1-3級)
除了打電話發短信,基本不看手機。
有事從不發微信聊QQ,直接打電話,說完就掛絕不廢話。
平均每天玩手機累計時間不超過3小時,偶爾用手機拍拍照、看看新聞。
和朋友聚會聊天時,盡量不玩手機,沒有吃飯之前要先自拍和拍食物的愛好。
除非一個人獨處無聊時才會選擇玩手機,很長時間不看手機也不會感到焦慮。
? 中度依賴(4-6級)
手機主要用于日常聯絡和工作,使用頻率最高的手機軟件是微信、QQ和郵箱,80%的內容僅用于收發郵件、溝通工作。
白天使用手機時間較多,晚上基本不看手機。
每天只在固定時間瀏覽朋友圈消息、閱讀新聞。
在時間管理上比較自律,不會浪費太多時間玩手機、看視頻,不會頻繁更新朋友圈,也不會在微信群里刷屏。
僅把手機作為必要的通訊工具,沒有了手機會感覺到不便,但也可以忍受。
? 重度依賴(7-8級)
每天起床和睡前都必須看看手機,每半個小時就忍不住去看一看手機有沒有新消息。
手機電量低于30%就會驚慌失措,出門必帶的三樣東西是手機、耳機和移動電源。
每天使用手機累計超過8小時以上。
幾乎大部分社交、學習和工作,都依賴于手機。
習慣使用各種app軟件來簡化生活模式,餓了用手機叫外賣,累了用手機聽音樂。
在手機上看書、看視頻,用手機發郵件、聊工作,24小時從不關機。
? “手機癌”晚期(9-10級)
隨時隨地都要帶著手機在身邊,否則就會渾身不自在。
走路、吃飯、坐車都要玩手機,曾經因低頭玩手機撞到過前面的路人或是路邊的柱子。
沒有wifi就會煩躁不安、怒不可遏,手機沒電了簡直就像是世界末日。
每隔5分鐘就要刷一遍QQ、微信、朋友圈、微博,從不錯過每一條群消息和朋友圈。
和身邊的人交流越來越少,在一個房間里也要用微信發消息。
獨處時,是一個人玩手機;和朋友聚會時,是一群人一起玩手機。
如果您自己都是手機依賴癥患者,又談何控制孩子玩手機呢?其實,很多孩子的上癮行為都受家長影響,家長在家拿手機玩游戲看視頻,孩子自然會去模仿,家長不在的時候,他們就偷著玩。再者,孩子玩游戲或刷短視頻,大部分是用大人的賬號,如果從一開始就和孩子約定并保管好自己的帳號,就不會發展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育兒先育己,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家長們要嚴于律己,嚴格控制自己玩手機的時間,尤其是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要盡量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做到專心陪伴。在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機的時候,自己也要首先做到,給孩子樹立榜樣。如果不希望孩子在手機上投入太多精力,家長就要減少手機和電腦的娛樂和游戲時間。
幫助孩子明確手機的定位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注意力過度集中于一個興奮點上,就會忽略周圍其他事物。如果孩子一直用手機玩游戲、刷視頻、聽音樂,就會產生心理依賴,認為手機的功能就是娛樂。這個時候家長要引導孩子多學習一些手機的其他應用,改變孩子對手機的單一認識,讓他意識到手機除了娛樂還有其他更有意義的用途。
除草的最好方法,就是種上莊稼。家長要指導孩子使用手機輔助學習,讓孩子意識到手機也是一種學習工具。針對孩子的特點和興趣,為孩子選擇一些學習軟件,有目標有選擇地引導孩子利用手機學習,既獲得了知識,又拓展了興趣。最重要的是,快樂的學習體驗讓孩子對手機的功能有了全面的理解,他們會意識到,手機不再是玩具,屏幕的那邊連接的是一個廣闊的世界,那里有無窮盡的知識寶藏。當然,在手機上學習和查閱資料的時候要注意屏幕時長,保護好眼睛。
規律假期作息時間
寒假來了,孩子不能放養,家長要引導孩子規律作息,按時起居,有序生活。如果不能把計劃平均細化到一天的每一個時間段。起碼要對一天中的相關任務做好統籌,合理安排學習、玩耍、運動的時間,把握進度。當然,時間安排也并非一成不變,如果春節期間有相應娛樂其他安排,家長要提前跟孩子溝通,合理調整逾期的計劃。
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參與作息時間表的制定,不可全權代辦,否則制定出來的計劃脫離了孩子的實際,孩子只會一味的抗拒。家長應和孩子一起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最合適的作息時間表。如此一來,孩子會更容易接受,家長也方便管理,同時培養了孩子的自主意識和計劃能力。
幫助孩子培養新的興趣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這一點無可厚非,只是智能手機將孩子的玩耍局限于一塊小小的屏幕。我們要讓孩子知道,電子產品帶給人的快樂是短暫的,父母要學會帶著孩子體會人生更多的快樂,除了那一方小小的屏幕,還有更多的幸福值得他們去發掘。當孩子在真實世界里得到了快樂,哪里還會去沉迷電子產品呢?
家長可以趁假期培養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把時間投入到有趣又有意義的事情上。寒假是親子相處的好時機,家長也可以多帶孩子進行體育鍛煉,讓孩子和自己一起運動,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讓孩子體會手機之外的樂趣。
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家長要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例如,同學的生日會、社區的聯誼會,圖書交流會、英語角等等。讓孩子在集體活動中去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多孩子沉迷于手機游戲就是因為缺少朋友,缺乏社交,生活單調。當孩子擁有充實而豐富的生活,就不會依賴手機這個“電子朋友”了。
同時,家長要警惕孩子們去參加集體活動時一起玩手機。當周圍的小伙伴都在玩手機時,孩子很有可能抵擋不住誘惑。孩子去參加集體活動之前,家長可以跟孩子溝通、協商,不帶手機。家長要明確告訴孩子集體活動的內容和意義,讓孩子專注于享受集體活動。當然,今年寒假,這些活動還要建立在安全防疫的基礎上。
學會正確地使用手機是孩子在網絡時代的必修課,也是家長的必修課。我們如此重視孩子的手機管理,其實并非要圍追堵截,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讓手機為自己服務,而不是成為它的奴隸。我們的孩子倘若連一部小小的手機都管理不好,又談何實現未來的夢想呢?
最后,再為家長們提供幾個親測有效的假期手機管理小訣竅!
1.限制孩子對電子產品的接觸,但不要嚴格禁止。在孩子學習和活動時,將電子產品放置在看不到的地方,如果有事先約定,物理隔離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孩子減少干擾。但限制接觸不能過于嚴格甚至沒收手機,否則容易引起親子矛盾,不利于問題解決,家長可以和孩子商量好時間,允許他/她用手機玩耍或瀏覽社交網站。
2.如果孩子有自己的電子設備,可以通過“屏幕時間”監督、時間鎖等軟件和自帶功能,幫助孩子統計屏幕使用時長,設定對不同網站和平臺的使用時長,到時間后屏幕關閉,孩子就要去做其他事情。
3.如果是年齡較小的孩子,需要父母引導其具體的手機使用情況,提供更豐富的假期生活選項,理順孩子的情緒;如果是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和他/她一起對不同的手機使用目標進行分類,幫助其認識自身需求,尋找替代選項,比如娛樂需求,可以通過其他戶外活動代替,比如社交需求,可以鼓勵孩子與朋友增加線下接觸,拓展友誼。
4.如果平時和孩子接觸不多,假期才發現其有嚴重的電子產品依賴,各位家長也不要驚慌,尤其不能粗暴干預,可以趁假期選擇一個好時機與孩子聊一聊,很多時候,手機問題只是表象,其實質往往指向孩子內心的缺失——有時是因為缺少家人陪伴,有時是因為缺乏學習動力,有時只是覺得生活無聊,缺乏興趣,或者干脆是不想寫作業,缺乏開始的勇氣……只有幫助孩子解開這些心結,手機問題才能逐步得到糾正。
以上無論哪種策略,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選擇相信孩子,相信他們有向上的意愿和能力!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9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