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時間和行為上癮 多巴胺帶來的負面影響
時間碎片化,這個互聯網新詞已經出現好幾年了。隨著APP越來越多,互聯網公司把讓用戶長時間活躍的目標降低為占用用戶的碎片化時間。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明明計劃待會兒要做作業,但剛吃完飯有一點困,想著刷一會兒短視頻放松一下,這一刷就是半小時,再一刷,一晚上就這樣過去了。
想在網上搜索一個資料,卻突然被推薦的標題吸引,點進去看完一篇,剛準備關掉頁面,又被底部推薦的另外一個標題吸引……
偶然看到朋友圈里,有人曬了一張游戲截圖,想想自己也來一局吧,結果一局又一局,每次結束時,總想著這局一定是最后一局。
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自己的行為仿佛不受控制?不知從何時起。
“行為上癮”這個話題就越來越受到關注,不僅是青少年,就連很多成年人也未能幸免。
數據顯示,2017年年底,某新聞閱讀APP上約1.2億用戶的平均每日閱讀時長為74分鐘,累計起來的時間長達16894年,相當于每天都有一個原始人
從史前看新聞一直看到現在。
某短視頻APP,用戶數量和社會影響力更是驚人,目前每日活躍數量甚至超過1.5億,
平臺上用戶日均使用時長更是高達76分鐘,難怪有網友會戲謔地稱:抖音5分鐘,人間三小時。
1954年,奧爾茲在老鼠的腦袋上埋入電極,每當老鼠無意間按壓實驗裝置中的小推板時,老鼠的大腦就會遭受電擊,然后絕大多數的老鼠會不約而同地退到遠離小推板的位置,這表明它們很厭惡甚至害怕。這個反應很符合奧爾茲的預期,他對此非常滿意。
但讓人驚訝的是,34號老鼠居然不吃這一套,它非但在箱子里活蹦亂跳,還示威似的瘋狂按壓小推板,任電流在它小小的腦袋中橫沖直撞,仿佛在說:“看吧!我不怕!”這讓奧爾茲感到非常奇怪,但研究還是要繼續,奧爾茲和他的伙伴米爾納商量后決定加大觀察力度,緊盯34號老鼠的一
舉一動。結果令人非常吃驚。
其他老鼠每小時才按壓幾次推板,而34號老鼠則每五秒就去按壓一次,仿佛是著了魔一般。經計算,它在12小時內按壓小推板多達6000~7000次,甚至就算實驗人員端來小托盤、食物和水,它也不理不睬,執拗地保持著按壓小推板的動作,直至精疲力竭,最終死去。
是這小家伙的大腦有什么特異嗎?
正當米爾納準備換35號老鼠上陣重復試驗時,奧爾茲提出了一個令人醍醐灌頂的假設:34號老鼠那是什么示威?它分明是在享受電擊的刺激啊!
從34號老鼠的大腦里取出的電極證明了奧爾茲假設成立的可能性很大。這多虧了植入過程中的一個小失誤。原來,他們
把電極安在了錯誤的位置上,探針彎了,本來計劃對準老鼠的中腦部分,現在卻碰觸到了它大腦中的另一個區域。
實驗經驗豐富的奧爾茲立刻開始著手用電極去刺激35號老鼠的這個區域。結果,同樣的上癮行為果然再次出現,35號老鼠也立刻成為了按壓推板的“瘋狂老鼠”,同樣拒絕實驗人員提供的小托盤、食物和水,最終力竭而亡。
奧爾茲和米爾納將他們的發現稱為大腦的快感中心。
而后來的神經科學家發現,當年奧爾茲和米爾納發現的并不是快感中心,而是一種獎勵系統——他們刺激的區域是大腦最原始動力系統的一部分。
1960年,另一位精神學家羅伯特·希斯借鑒了奧爾茲的方法,他嘗試使用一種方法來治療抑郁癥患者——在他們的腦部植入電極。
雖然在實驗過程中,幾乎所有的病人都聲稱感覺棒極了,甚至也會像34號小老鼠一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按壓電極的開關,讓自己保持興奮。但讓人遺憾的是,一旦松開開關,伴隨著愉悅感的消逝,這種刺激“快感中樞”的方式并未給抑郁癥患者帶來長效的療愈。
甚至不少患者變得更抑郁了。他們會想方設法懇求希斯醫生給自己重新植入電極,以讓他們保持這種快樂的感覺。不過,希斯醫生的失敗實驗卻恰恰證明了人類同樣存在快感中樞,而且人類也和老鼠一樣,總是有足夠的動機去刺激快感中樞。
這種刺激帶來的結果,近代的研究表明,就是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是硅谷最喜歡的生物理論。多巴胺讓產品有了所謂的粘性。
當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沉迷社交網絡、網購、電視劇、直播等,重度手機依賴癥患者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
而上癮這個詞,是貶義的。日常的生活一樣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比如說美食,運動,和喜歡的人交談,戀愛等等。但是沉迷和上癮,會摧毀我們的正常生活,精神毒品一樣很可怕。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0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