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讀詩:曹磊|演員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倘使我還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這“虛妄”中,我就還要尋求那逝去的悲涼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滅,我身中的遲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現在沒有星和月光,沒有僵墜的蝴蝶以至笑的渺茫,愛的翔舞。然而青年們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來肉薄這空虛中的暗夜了,縱使尋不到身外的青春,也總得自己來一擲我身中的遲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現在沒有星,沒有月光以至沒有笑的渺茫和愛的翔舞;青年們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沒有真的暗夜。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選自《野草》,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關于作者 –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有《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華蓋集》等。
以前好的,自己回去;將來好的,跟我前去「留言」:寄語迷茫中的自己﹀﹀﹀
魯迅先生曾呼喚年青人,即便如螢火一般,也要在黑暗里發一點光。自己則以一叢野草之名,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點燃自己,以遲暮之年,逼近空虛中的暗夜,迎上前去,探索這“暗夜”。 人們常常歌頌和期盼黎明的曙光驅走夜的黑暗,而魯迅先生,卻在深夜里思索,試圖解開夜的“黑絮”,讓白天的幻影現出原形。在他的筆下,暗夜是空虛,也是充實;是絕望,也是希望。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虛妄并不等同于“虛無”,而是當我們行走在一片晦暗迷蒙的混沌中,不知道盡頭是絕望還是希望時的苦痛。但正是因為未知與困頓,才更應該為“尋求希望”而戰斗。然而希望并不是一味地幻想未來的美好圖景,而是辨別真與偽,找出無邊暗夜中那株真正的希望火苗。 在魯迅心目中,青年應當敢于說出真話,敢于挑戰傳統和權威,敢于拋棄誘人光環,而不是在時代大潮中隨波逐流沉淪其中。他期盼那群尚有“希望”的年輕人能夠做出改變,在尋不到火炬的黑暗里,發出自己的光芒。 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魯迅而今之吾輩,也似當年,“有醒著的,有睡著的,有昏著的,有躺著的,有玩著的,此外還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進的。”(魯迅語)太多人在高速發展的時代中不知所措,在流光溢彩的城市中奔走卻沒有方向,但或許,迷茫是一個好事情。當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仍舊浮在過去生活經驗的表面,沒有足夠的社會知識積累,便會在面對世界的時候彷徨失措。而正是在黑暗里,孤獨將雜念清洗,用對未來的思索與渴望,去深入暗夜,對抗空虛。不論前方是絕望還是希望,即便在迷茫中痛苦,也要堅定不移地前進。 青年,去發光罷!哪怕尋不到火炬。編輯 | 斑斑 校對 | 西格瑪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7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