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小辰媽媽向我們求助反映的信息,小辰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1、忽視學業,自暴自棄,處在輟學和上學的邊緣
根據小辰媽媽介紹,小辰從小是媽媽帶大的,小學時很優秀,中學考進了重點中學重點班,學習壓力比較大,初一初二成績開始下滑,初二開始自暴自棄,現在在家語數英作業不做,其它科目的作業也是敷衍了事,感覺已經處在輟學和上學的邊緣。
其實,孩子內心是想學的,曾經要求父母幫他報課外培優班,可報了班又不認真學,上課就玩手機,父母想退了培優班孩子又不愿意,總之內心無比糾結矛盾,內心想學好,可就是管不住自己,學習動力嚴重不足。
現在小辰正處在思維糾結及混亂期,之前作業盡管都是拖到晚上10點半后才寫(只寫部分作業),現在壓根完全不寫,一副破罐破摔的態度,徹底忽視學業,而把手機游戲當做了主業,小辰媽媽越說越焦慮:“很快就面臨中考了,這樣的狀態下孩子必然考不上理想的高中,耽誤前程啊!”
2、除了吃飯睡覺手機不離手,作息紊亂顛倒
初二前小辰沒有自己的手機,小學時也只有寒暑假才可以玩游戲,父母定的規矩孩子基本都能遵守;初一初二孩子住校,周末寒暑假可以玩游戲,也是按規矩每天玩幾小時;隨著孩子長大,到點超時的情況越來越多,且越來越嚴重,經常以查資料為由,見縫插針地玩游戲。
從初二上學期開始,小辰就像變了個人,整天玩手機,對手機游戲徹底喪失免疫力,完全失控了;上網課期間也是拿著手機不放,晚上三四點多才睡,常常因為手機問題和父母爭吵,現在發展到除了吃飯睡覺,手機基本不離手。
3.與父母零溝通,親子關系差,認為父母不理解他
在問到親子溝通情況時,小辰媽媽說道:“初一初二時孩子住校,周末回家偶爾會跟我談論在學校發生的一些事情,初二暑假開始由于手機問題多次發生矛盾和沖突,導致現在孩子幾乎不愿意跟媽媽溝通,回家就抱著手機,一和他說話就讓我們別吵,滾開!”
另外,孩子媽反映,小辰與爸爸的關系情況則更加糟糕——已經有半年多沒有叫過‘爸爸’,即便交流,也都是父母主動問孩子需不需要報課外班,報什么課外班等問題,輕松愉快的溝通很久沒有過了。”
當問道小辰和學校班主任的關系時,小辰媽媽回答了兩個字:不好!可能是覺得老師和父母都不理解他,孩子既體會不到父母的愛,也感受不到其他人對他的好。
為了能夠積極影響孩子,小辰媽媽也知道需要拿放大鏡找孩子優點,多夸孩子,可每天孩子跟父母交流的時間和機會幾乎為零,用小辰媽媽的原話說就是:“真的很難找到能強化他的點,孩子每天除了游戲就是看游戲視頻,或是看電子漫畫、QQ聊天等,沒有其它愛好;小學時小辰還喜歡下國際象棋,也特別喜歡閱讀,上了初中,這些好習慣全部都沒有了。”
小辰媽媽繼續補充道:“我們已經完全放手一段時間了,也不再嘮叨他批評他,可孩子還是自暴自棄,拒絕與我們溝通,現在感覺對孩子太縱容!我知道要無條件接納,信任孩子,讓孩子學會自律和內驅力。可是這個過程好痛苦煎熬,我們對具體事情也缺乏有效的方法,加上爸爸控制欲望強,總想孩子按他的意愿生活學習,他們父子的矛盾更是讓我焦頭爛額,希望廖老思能予以指導!”
經過和小辰媽媽的深入交流,我們逐步還原了小辰所在的原生家庭環境以及父母錯誤的管教方式,列舉如下:
錯誤管教一:爸爸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粗暴極端,非打即吼
剖析:
根據小辰媽媽介紹:“小辰爸爸脾氣暴躁,教育方式簡單粗暴,非打即吼。自從孩子玩手機之后,他就視手機為洪水猛獸,手機成了孩子一切不好行為的“背鍋俠”,在孩子爸看來,兒子成績下降是因為手機,兒子脾氣暴躁也是因為手機等等;
因為孩子玩手機問題,孩子爸經常打罵指責孩子,摔過孩子三部手機,甚至還拿刀嚇唬孩子,做過很多離譜的事情。”
小辰媽媽萬念俱灰地說:“從始至終,父親一直不接納孩子,覺得孩子玩游戲就是墮落;沒有從根源上意識到孩子的問題是我們大人不當的教育導致的,首先家長應該改變,孩子才能改變。但孩子爸則認為應該先改變孩子,孩子變好了,他才能好!”
建議:
意象心理學的先驅者普雷斯考特.萊基:
“認為個性是一組觀念系統,各觀念之間是互相聯系的,凡是不符合這一系統的觀念會被排斥,因而無法引導人的行為;那些與此系統相符合的觀念會馬上被接受。”
不得不說,普雷斯考特.萊基的觀點,用在以上案例是非常貼切的——正是因為孩子爸的頑固不化,固執己見,所以在長期潛移默化下,盡管孩子內心也想變好,但是行動上卻邁不開步子;
表面上是因為孩子缺乏內在動力,實際上則是因為孩子在原生家庭中,壓根就沒有學會(或體驗到)“改變從我做起”的思維和承擔責任的意識;反而學會了“粗暴至極,非打即吼”的錯誤情緒管理模式以及低自尊狀態(模式);
這就是孩子為什么會發展出“怨恨父母,拒絕溝通,徹底淪陷手機游戲且拒絕改變”等消極思維的真正原因所在。
怎么辦?父母只有下定決心,將原生家庭中錯誤的教養觀念糾正過來,真正意識到想要改變孩子,必須從父母自身的覺醒和改變開始,并且承擔起為人父母的全部責任,而不是一味地埋怨、訓斥、責罵孩子;
另外,父母非常有必要向孩子傳遞及示范正確的情緒管理模式以及高自尊狀態,孩子才有機會發展出“責任在我,改變在我”的積極思維,正如小辰媽媽痛定思痛后的反省——
“孩子的問題是我們大人不當的教育導致的,首先家長應該改變,孩子才能改變。”
錯誤管教二:父母過度關注學習,常拿孩子與別人家孩子比
剖析:
小辰媽媽回憶說:“孩子12歲前,爸爸很少參與孩子的教育中來,幾乎不怎么陪伴孩子,孩子與爸爸不親,爸爸回家只知道問孩子分數,從來不關心孩子的心理和身體健康;
另外,雖然孩子爸對孩子的管教非常嚴格苛刻,但是對自己卻又“放蕩不羈”——常常自己下班回家就“葛優躺”在沙發上刷手機,又或者下班后直接去麻將館打麻將,一直打到凌晨才回家……總之,(父親)對自己和對孩子是兩套標準,言行不一,自己從不學習也不成長卻逼孩子要好好學習,出人頭地。
每當孩子考試沒考好,孩子爸就甩臉色,指責批評打罵,還特別喜歡拿孩子跟別人家孩子進行比較,導致孩子痛苦萬分!”
小辰媽媽越說越心疼委屈:“以前孩子也小,都是我一個人喪偶式育兒,孩子小學很優秀,后來妹妹出生,我沒有太多精力管哥哥了,小辰進入初中后,成績下降,爸爸就開始著急了,對孩子進行暴力教育。其實我認為不是孩子成績下降,只是他在重點學校重點班,高手多了,可爸爸不愿意接受現實。”
建議:
從小辰媽媽對原生家庭所存在問題進行描述中,可以看出,小辰媽媽對孩子爸的管教方式是頗為不滿的,同時也道出了孩子之所以厭學不愿寫作業的深層次原因——
由于孩子父親過度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經常因為孩子學習成績不盡如人意,而給孩子甩臉色,甚至粗暴管教,一方面,給孩子傳遞了太多負面、消極且痛苦的情緒,使得孩子不自覺地將大量痛苦情緒與學習(或寫作業)這件事情關聯在一起(條件反射);導致孩子一想到學習或寫作業,立馬就感到心煩意燥,氣兒不順,哪還有什么心思投入學習呢?
另外一方面,由于父母過度關注學習,甚至在孩子看來,父母關心學習(成績)勝過于關心我自己,所以,導致孩子壓根就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認為父母壓根就不懂自己,也不理解自己;再加上父母的替代式教育(畢竟在孩子看來,學習是自己的事,與父母無關),更是讓孩子無法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和接納;
如此這般,孩子對于學習這件事,感受到的均是被父母質疑指責的壓力,而沒有感受到被父母信任接納的動力,這就是孩子之所以沒有把學習當自己的事,且對學習無法產生內在驅動力的核心原因所在。
怎么辦?除非父母真正把學習還給孩子,并且正確地向孩子表達信任與無條件的接納,否則孩子始終難以發展出對學習的內外動力以及對自己未來負起責任的思維。
一個聽了我建議的媽媽,在進行了60天智慧教養實操訓練后,給老師發來了孩子近期改變的反饋,內容如下:
“廖老思,下午好!非常感謝您以及您的團隊,是您在我最無助最無力的時候,幫助了我度過難關,拯救了我的孩子和我的家庭;
一個多月前,孩子每天沉迷手機游戲,黑白顛倒,不寫作業,逃避學習,孩子甚至揚言要“干掉”媽媽,我當時感覺天要塌了,活不下去了,六神無主,每天晚上焦慮得睡不著覺;
經過廖老思以及他的團隊的指導幫助,媽媽的情緒得到了很大的緩解,尤其是孩子爸爸進步非常大,不再給孩子施加消極負面的影響,而是更多的關注孩子的正面,并且學會了向孩子傳遞表達父母無條件接納和信任,親子關系有了很大的改善;
目前孩子已經堅持超過三個禮拜作息規律,玩手機的時間大大減少,也會自動自覺完成學校安排的作業,最近一次月考,進步非常大,相比上一次考試竟然進步了200多個名次,終于明白了廖老思傳授的,每個孩子都是天才,都具有無限潛力,只是在父母錯誤管教下,迷失了自己,真心感謝您以及您的團隊!!”
我經常向前來求助的家長朋友分享這樣一個比喻:(在互聯網新時代的背景下)孩子的大腦猶如“法拉利跑車”,咱們父母的大腦就像“原始拖拉機”,父母想要改變孩子,就猶如拿拖拉機來改裝法拉利(跑車),不管怎么改都是倒退;
因此,唯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動能(發動機),走進孩子內心,我們的父母才能真正喚醒以及啟動孩子的動力潛能,幫助孩子蛻變成一個全新且更好的自己!
錯誤管教三:夫妻教育觀念分歧大,時常當著孩子面互相指責
剖析:
根據小辰媽媽反映說:自己其實一直都不反對孩子玩手機,也接納孩子玩手機的行為,認為手機只是孩子的一個玩具,幫孩子減壓放松,只要孩子能控制好玩手機的時候就好;
可是孩子爸卻視手機為洪水猛獸,認為孩子玩手機是墮落,自暴自棄的根源;并時常指責傷害孩子;媽媽就忍不住當著孩子的面會指責孩子爸的不對,說他沒有做好榜樣,沒有資格管教孩子等;
結果孩子爸則認為,孩子媽媽太慣著孩子了,孩子變成目前這個樣子,都是媽媽一個人的錯,為此夫妻倆經常吵架,這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有一次孩子甚至說,是不是我永遠消失了,你們就不吵了?之前還發生過“劃傷手臂”等極端行為。
建議:
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曾說:
“孩子是通過原生家庭父母所營造的環境,來形成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
也就是說,當原生家庭環境和諧幸福時,孩子對自我的評價以及認同度就高,而當父母經常爭吵時,夫妻關系緊張時,孩子便容易形成自我懷疑、否定、內疚、自責等消極情緒及思維;更嚴重的,可能發展出抑郁、狂躁及自閉等病態心理,這無疑需要引起父母足夠的重視!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梅爾茲曾說:
“與孩子大講道理,不如直接讓孩子感受并體驗到家庭和諧,決定孩子成長的不是教育,而是體驗了,在這一點上,95%以上家長使錯了勁。”
因此,一個家庭盡量不要有兩種聲音,(夫妻間)更不要因為意見不同而爭個臉紅脖子粗,記住以下三句話:
1. 夫妻斗爭(親子斗爭)沒有最后的贏家,不管誰占上風結局都是輸。
2. 上帝造人不是為了你一個人造的,所以看不順眼(意見不同)的人一定有,可以不認同,但不要肆意傷害。
3. 當父母氣急敗壞,怒火中燒時,首先傷害的是自己,然后才是孩子(家人);而向孩子示范自我傷害無疑是父母的罪過,因為孩子有太多的極端行為,就是在父母這種消極負面思維的侵入下發生的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8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