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這種新聞我心里都會咯噔一下,身為人母,我能感受到小劉父母的著急和擔心。之前在網絡上看到過很多類似的消息,失蹤這么長時間,被找到時已遭遇不測,我內心一直在祈禱可憐的孩子不要出事。
就在昨天上午,網上傳來最新消息,民警在一間出租屋內找到了小劉,找到時他竟然趴在床下玩手機游戲!從床下爬出來后,小劉依舊低著頭繼續玩游戲。失蹤的這幾天,他沒出過門,躲在屋子里沒日沒夜地玩手機游戲,已經餓了兩天了。我能腦補出孩子父母看到這個畫面時的心情,真的是又氣又恨。
我大學時有一年放寒假回家,當時正是網游《征途》最火爆的時候,我就試著玩了下,我之前也玩過游戲,但都是單機版的,第一次玩網絡游戲,真的是太好玩了。里面的故事場景就像另一個自己在過另一種生活,感覺自己的生命又重新活了一次,很有趣,所以我連續玩了7天。直到有一天,我爸趁我在睡覺時打開待機的筆記本,才知道我在干什么。后來我就不玩了,不是因為父親責罵我,而是覺得玩膩了。
我的情況算比較好的了,我并沒有上癮,但有很多其他的孩子們,為了玩網絡游戲荒廢了學業,葬送了前途。
網絡游戲為啥有這么大的魔力呢?
- 厭惡學習
人,總要干點什么才能打發自己的時間。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但學習這件事,真的很費腦子,而且費了腦子也不一定能考好,考不好的話又要挨父母的罵,對很多成績差的孩子來說,讀書就是他們的噩夢,因此他們總是通過各種辦法來逃避學習,而網絡游戲就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 尋求安慰
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給了孩子很大的學習壓力,在壓力之下的孩子無論怎么做都無法達到家長的要求,在學習這條路上屢屢受挫,進而轉向網絡游戲尋求安慰。在虛擬空間里,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重活一次。這就是當年網絡游戲《傳奇》之所以那么火的原因之一。
對待玩游戲成癮的孩子們,家長更容易惱羞成怒,要么破口大罵,要么大打出手,但收效甚微。為了孩子的前途,有些走投無路的家長找到了山東省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網癮中心”主任楊永信,寄希望于他的“腦部刺激”行為矯正治療方法。
楊永信認為,這些有網癮的孩子實際上都是精神病人,只有通過電的刺激,孩子感受到了刺激,才能夠從意識上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矯正,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而這種“腦部刺激”實際上是一種慘無人道的電休克治療方法,給無數網癮少年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創傷。2009年柴靜主持的《新聞調查》欄目探訪了這個聞名全國的“網癮中心”,一位位親身體驗者揭露了“網癮中心”非人式的電擊療法。最后,這家“網癮中心”在媒體和社會人士的討伐聲中關上了大門。
如何拯救我們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孩子,心理上一定出現了問題。網絡游戲只是一根導火索,真正的根源需要家長抽絲剝繭才能發現,家長可以參照“關愛三部曲”來幫助孩子。
第一步:找到孩子真正的問題
李玫瑾教授提到了“感覺單一、人就會癡迷”的理論。也就是說,孩子總是重復一件事情,那他就很容易被另外一件相反的事情所吸引,并為之癡迷。例如,家長讓孩子努力學習,孩子從早上七點到下午五點在學校學的不夠,回到家還要繼續學習,這種孩子就很容易沉迷網絡游戲,一發不可收拾。家長可以通過跟孩子談心,了解孩子目前的心理狀態,如果是厭惡學習,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是因為老師講得不好?被老師罵了?還是作業太多了做不過來?
第二步:理解孩子面對的問題
家長知道了問題根源,不要立刻責罵孩子,更不能落井下石地埋怨:“就知道你是不愛學習,不學習你將來有什么前途?天天玩游戲就能考上大學了?”家長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誰都會遇到難題,遇到難題我們就要一起面對和解決。
第三步:跟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只要知道了問題的根源,我們就可以對癥下藥。如果是因為老師講得不好,家長可以私底下找到老師,向老師反映問題,還可以找外面口碑好的輔導機構,選擇孩子喜歡的老師;如果是因為被老師罵了,自尊心受到傷害,家長可以安慰孩子:不要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了,人人都會犯錯,爸爸媽媽也會犯錯,也會被領導批評,這是很正常的。然后跟孩子一起分析怎么樣才能改正錯誤,改正錯誤了就不會被老師批評了。
#馬麻不煩#:對于怎么拯救沉迷網絡游戲的孩子,讓我想到了經典的神話故事《大禹治水》,中原地帶洪水泛濫,百姓生靈涂炭。之前的治水方法都是把堤壩修得很高,將洪水攔截,但最后洪水還是淹沒了田地和房屋,大禹之所以能夠治水成功,是因為他采用的是“疏”而不是“堵”的方法,新建河道,將洪水引流至大海。
拯救孩子也是一個道理,如果只是一味地監控孩子的行為,不許碰電腦,不許去網吧,那孩子的情緒無處發泄,最后不是奮起反抗,就是自我毀滅。何不采用疏通的方法,讓孩子找到一個出口,把這些壞情緒發泄出去,比如說去旅行或者去運動,這種方法會達到更好地效果。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9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