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給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巨大的便利,但與此同時,網絡游戲像魔法師一樣吸引了他們,使一些人沉迷于它,難以自拔,尤其是農村的留學孩子更是如此。
為什么一些青少年會沉迷于網絡游戲呢?
一、從游戲本身的特點來看:
首先,網絡游戲的誘惑力大。
網絡游戲往往是3D的,視角上有震撼的效果,往往帶有一定的情節,它操作簡單,極易學會,玩游戲會緩解青少年的學習壓力,帶給他們興奮感。
其次,玩游戲者是身份是平等的。
這似乎讓他們獲得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的尊重,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心理需求往往不能滿足,在虛擬世界中因完成游戲中任務或提升游戲級別獲得到暫時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二、從青少年自身角度看:
青少年自控力差,且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好勝心。
他們一玩起游戲常常會沉迷其中,連續幾個小時。甚至在日常的學習生活時腦子里都在想著游戲的內容及如何提升游戲的級別。
三、從父母的角度來看:
一些孩子沉迷于游戲緣于父母的過度溺愛,一味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就會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由放任的性格,迷戀網絡游戲中無拘無束、天馬行空的感覺,從而討厭學習等一切需要自律的活動。
而那些留守青少年則往往缺乏父母的關愛,無法與父母進行及時友好地溝通,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適時指導,真實生活中的缺感可以通過網絡制造的虛擬來彌補,從而沉溺于網絡游戲,麻痹自己。
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呢?
青少年一旦沉迷于網絡游戲,會導致學習成績大幅度下滑,嚴重影響他們的學業,甚至可以影響他們整個人生。
德國的心理學家魯普夫博士說:“網絡游戲成癮的危險之處在于成癮者會將自己的全部個人價值放在虛擬世界而非現實生活中,譬如游戲要打到更高一級,才算作實現自我意義。”
也就是說,網絡游戲的上癮者會寧愿生活在虛擬世界而不愿生活在現實世界,這他們會逃避生活,逃避責任和義務,長此以往,后果不堪設想。
那么怎樣幫助孩子成功地戒除網癮呢?下面的三點建議或許能助你一臂之力。
一、首先要了解自己孩子,找到其上網成癮的根源,從而對癥下藥,因勢利導。
例如,如果是過度溺愛導致成的網絡成癮,父母就應該適當立一些規則,無規矩不成方圓,從而對孩子的行為加以約束。
對于缺乏父母關愛的孩子,父母要多關注一下孩子,多與孩子交流,讓孩子切實地感到父母的關愛。
二、要與孩子平等地進行對話,讓孩子認識到網癮的危害
面對網絡游戲的強大誘惑,許多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的青少年,他們的內心其實也很痛苦。這時候,如果父母老是高高在上地講道理,往往他們根本不聽,會覺得很煩。
美國教育家愛默生說:“教育的秘訣是尊重孩子。
家長要放低姿態,走進孩子的內心,及時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省,自己發現在迷戀網絡游戲之前和之后自身的變化,從而認識網癮的危害以及自己自身存在的問題,然后引導孩子主動改變自我,從而逐步實現“破網重生”。
三、對待青少年的游戲成癮,應采取科學的方法幫孩子戒網
首先,面對有網癮的孩子,父母要有理性,重在疏,而不是堵。
如果采取強制手段將孩子與網絡隔離,往往誘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對立情緒。
戒掉一個壞習慣不是當斷就斷、一蹴而就的事情,父母要有耐心,給孩子一個慢慢改變和進步的時間。
如果孩子網癮很大,父母可以先答應孩子玩游戲的要求,但逐步縮短玩的時間,或者給孩子規定玩游戲的時間,比如平時不可以玩,周末可以每天玩一、兩個小時等,并且監督孩子,直到孩子逐步做到自律。
其次,父母可以向孩子推薦一些健康學習網站,如帶領孩子學習一些慕課。
我的一位朋友孩子喜歡玩游戲,她不動聲色地帶領孩子上網去聽完了大學教授講的《資政通鑒》、《史記》,既成功地轉移了孩子玩游戲的注意力,又豐富了孩子的人文素養。
再次,父母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充實孩子的課余生活。
比如,父母可以讓孩子學習畫畫、鋼琴、舞蹈、跆拳道等,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現實生活的豐富多彩,從而逐步脫離網絡游戲的強大誘惑。
最后,父母可以從自身做起,言傳身教,做孩子的表率
美國大教育家杜威說:“要想改變一個人,必須改變其環境,環境變了,人也就變了。”
試想一下,如果父母整天待在手機、電腦上,然后你讓孩子不要玩,這種說教定會顯得蒼白無力。
若想要孩子少玩游戲,自己與孩子在一起時也盡量少上網,孩子都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總之,對待有網癮的青少年,父母要有耐心,找到其成癮的根源,然后與孩子進行友好的溝通,讓他們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從而采取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逐步擺脫網癮。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1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