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高年級是孩子心理和生理發展變化最重要的時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與塑造,對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質和行為都有重要的意義,也將為孩子順利完成初高中學習,乃至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根基。
“雙減”政策實行后,孩子在家時間充裕了,家長要如何高質量地陪伴高年級學段的孩子,幫助他們養成好習慣呢?
一、高質量陪伴需要為孩子創設一個安靜、自主的學習氛圍。
安靜的家庭學習環境能促使孩子高度集中精力,專心學習,培養專注力;一個寬松自主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孩子主動地學習,形成獨立學習的習慣和良好的思維能力。所謂高質量陪伴,不是孩子學習時家長刻意坐在一旁監督,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從整體把控,在孩子需要時與他一起理清思路,建立知識鏈接,尋找正確的思考方法。當孩子明確應該怎樣去分析、去學習時,家長要相信他能獨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由此增加孩子學習的“獨立感”和“獲得感”。家長只有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學習空間,才能激發他主動學習的意愿,才能有意識地促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培養自學能力和發散性思維能力。
二、高質量陪伴需要家長與孩子共同商定“好習慣目標”,強化自我管理意識,增強自控能力。
孩子進入高年級后,已初步形成一些學習習慣,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家長要把握時機與孩子商定“好習慣目標”,堅持“同步走”與“分步走”并行。
“同步走”是注重孩子整體發展,多個習慣同時培養,相互促進。孩子的學習習慣與其生活、衛生、勞動、運動等諸多習慣關聯緊密。日常生活中,家長不斷強化訓練生活自理意識,利于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責任感,從而提升獨立學習能力;運動習慣目標達成能有效促進孩子注意力和專注力的提高;閱讀習慣可以促進孩子思維發展,激發強勁學習內驅力。“同步走”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加強時間管理意識培養,嚴格執行作息計劃,控制自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避開誘惑,約束行為。
好習慣培養要“分步走”,是因為任何好習慣的養成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分階段設定目標,利于孩子逐級體驗目標達成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進而增強自我管理意識與自控能力,最終將好習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分步走”需要細化習慣養成,逐一形成能力。如在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習慣時可以將其細化為:課前預習,先了解內容再帶著問題進課堂的習慣;課上專注聽講,學會邊聽邊思,而后逐步養成做筆記抓重點、記關鍵點、標疑點、寫感悟的習慣;課后養成及時復習,鞏固所學,寫日記等習慣。
好習慣目標的核心是“自主和自律”。它是孩子進入中學乃至終身學習必備的重要能力。
三、高質量陪伴需要建設學習型家庭,持之以恒促習慣,以達成持續發展的長效化。
家長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內心感受和思維習慣。行為上,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積極學習的典范;方法上,做到堅持不懈地強化訓練;情緒上,尊重、理解、信任、鼓勵孩子。家長互相配合,共同助力孩子樹立積極的自我評價觀念,讓孩子始終保持穩定的高效能學習狀態。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8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