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個視頻,題目叫:“山東一男孩不好好學習,被父親送去鏟沙體驗生活,父親:實在沒法”。
孩子父親說:“孩子上小學五年級,輔導班也上過,一對一也上過,但成績始終上不去,實在沒辦法才想了這一招。有一天孩子累哭了好幾次,我希望他能從中領悟到些什么。”
該視頻很快上了熱搜,一些家長看了以后很有同感,認為這是一個好辦法:孩子不好好學習,就應該讓他(她)去體驗一下吃苦的滋味,去領悟一下學習的重要,否則就是“鏟沙”這樣的命!
老師認為:如果僅僅從體驗生活的角度看,這位山東父親的做法無可厚非,但如果想通過這種體驗去讓孩子領悟: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干這樣的體力活!這讓人擔心:
第一,將吃苦(鏟沙)當作一種懲罰的手段,只能讓孩子對體力活產生厭惡,瞧不起,從而在孩子的內心埋下不健康的認知陰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直接影響孩子的“三觀”形成。
第二,反映出了這類家長對孩子在小學階段的學習認知是不到位的。他們認為:孩子到學校學習就是拿高分,拿不到高分就說明孩子沒有好好學習。但豈不知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能反映孩子成長的一個側面,以偏概全的結果只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近幾年來不斷出現的學生自殺案例就是對我們這種認知的嚴重警告。
第三,孩子的學科敏感期是有個性差異的,在小學階段,男孩的敏感期相較于女孩要晚些,這位山東父親迫不及待地想讓自己的孩子考出高分,是標準的拔苗助長,非常有害。
其實,孩子不好好學習,我們家長首先應該通過這一表象去尋找深層次的原因,只有找到了深層原因,我們才能對癥下藥。這位父親只看到了孩子不好好學習,成績不理想的表象,就輕易下“不認真、不用心、吃不得苦”的結論。這是對孩子的不公,是輕率的表現。
今天老師就這個話題想和各位家長作一次交流。
一、孩子不好好學習,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孩子不好好學習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老師認為深層原因有以下三個主要方面:一是愛玩,相關的敏感期還沒到;二是不喜歡某一位課程老師;三是家長關注過度,校外培訓太多。而孩子不認真、不用心、怕吃苦等現象往往是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其一,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一門學科的學習也有相應的敏感期,特別對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敏感期參差不齊是正常現象,我們切不可拿別人家的孩子來作比較,也不能因為孩子愛玩而否定孩子,將愛玩看成洪水猛獸。
一般而言,在小學階段,女孩的學科敏感期比男孩要來得早些,女孩的學習成績也比男孩相對要好,這可以從我們身邊的許多孩子身上得到了驗證。
面對孩子的愛玩,面對孩子不同的敏感期,家長正確的做法是和孩子商量一個玩的度,有張有弛,張馳結合,同時耐心等待敏感期的出現。需要提醒的是:12歲之前是最愛玩的年齡段,孩子的學習主要是在自由玩耍中進行的,是實踐探索和書本知識學習相得益彰。
當今中國的小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很多,學校過早地將中高考的競爭意識引入到小學教育之中是最大的問題,集中體現在孩子的作業量和難易程度上,并和校外培訓機構一起,在家長之間制造教育焦慮。在這種不健康的教育意識下,孩子的自由玩耍時間被大大壓縮,天性被壓制,相當一部分個性鮮明的孩子自然對學習產生抵觸。
其二,孩子不喜歡某一位課程老師是經常發生的事,也是正常現象。如果孩子的某一門課的學習成績一直沒有起色,甚至不喜歡學習,家長不妨從這方面去尋找答案。有的老師發現這種現象后會及時找孩子了解情況,及時調整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但也有個別老師簡單粗暴,對孩子的自尊心進行打擊,從而導致孩子的課程學習越來越差。
其三,家長面對孩子不理想的成績,緊張焦慮,往往想通過校外培訓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從而把本來是孩子自由玩耍的周末時間、晚上時間被校外培訓的內容塞滿。表面上看,孩子在補課,家長的內心似乎得到了些許安慰,但實質上則是在培養孩子的厭學情緒(“炒冷飯”最容易產生厭學),時間一長,成績似乎上去了,但失去的是好奇心,產生的是厭學情緒,影響深遠。
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正確的做法是:不去過度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代之以更多地去關注孩子的學習感受。
以上是對“孩子不好好學習“的三個深層原因所作的分析,如果您的孩子屬于這三個原因之一,歡迎留言,共同探討;如果還有其他原因,建議給楊老師提供參考,讓我們一起來分析探討,幫助孩子找到不好好學習的真正原因。
二、孩子不好好學習,家長需要再認識
一旦找到了孩子不好好學習的深層原因,那么接下去要思考的是:如何“對癥下藥”?
為此,我們先來思考一個問題:在小學階段,什么樣的孩子屬于好好學習的孩子?是學習成績好的孩子,還是聽話的孩子?玩心大的孩子就一定不好嗎?這里有一個認識上的問題。
其實,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或與小朋友一起玩耍,孩子都是在學習。在學校,孩子的學習以書本知識為主,是在老師指導下的學習;在家里,孩子除了學習一些書本知識外,還通過做家務、養花、養寵物、自由玩耍等,學到的是實踐知識和技能,是在家長引領下的學習;與小朋友一起自由玩耍,不但感受到了自由玩耍的樂趣,還積累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經驗與技巧。
我們一些家長往往將孩子的學習局限于書本知識,局限于考試成績。這是一種狹隘的認知,是非常有害的。孩子的學習應該放到更廣義的角度去衡量,無論是書本知識,還是實踐經驗、自由探索,都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12歲之前的自主探索式學習,即自由玩耍,是一種更重要的學習,我們切不可將其視作洪水猛獸來給予打壓。
老師認為,12歲之前的孩子應該邊玩邊學,不要太在意孩子在學校的考試成績。可喜的是國家在倡導,在給學校老師提要求,要求不允許公布孩子的考試成績,不得排名等,使得孩子的學習成績在小學開始淡化。
其實,這樣的要求符合孩子的成長特點,是科學合理的。我們家長要理解這些要求,共同呵護孩子健康成長。
如果家長有了這樣的認知,那么“對癥下藥”就有了基礎。
三、孩子的學習需要分學段理解,區別對待
這是“對癥下藥”,是關鍵!
孩子的學習可以分為三個時間段,一是12歲之前,是孩子的自由探索階段(小學和幼兒園),學校和家庭要創造條件,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玩耍時間;二是在12歲以后,18歲之前,是目標引領階段(中學),要逐步確立職業方向,并通過中高考來達成;三是18歲以后,是自主學習階段(大學),通過孩子的自主學習,努力達成職業目標。
這種分法的科學依據是斯佩里的左右腦分工理論。
12歲之前是右腦(感性腦)的活躍成熟期,此時的教育要適應腦科學的這一特點,讓孩子通過自由玩耍進行自主探索,獲得感性認識。
13~18歲之間是左腦(理性腦)的活躍成熟期,此時的教育要適應腦科學的這一特點,加強數學、物理等課程的理性思維訓練,將前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知,從而形成孩子對世界的理性認知。
18歲以后,孩子的左右腦已經成熟,孩子進入了綜合成長的發展期,有了向外擴張、行走天下的強烈愿望。
記得我小時候學習的爆發點出現在高中,當時感覺腦袋靈光一閃,想學習了,也學得進去了,拼命地找各種書看,找各種題型做,可謂如饑似渴,夏季的蚊蟲、炎熱等都不怕了,最后通過努力順利考入了杭州大學(今浙江大學)。而高中之前基本上都是在玩耍中度過的,特別是小學階段,割兔草、抓泥鰍、玩昆蟲、模擬打仗等等,不亦樂乎。
當然,我小時候的這種學習狀態有特殊的時代背景,與當代沒有可比性,但至少說明一點:每一個孩子都有腦袋開竅的時候,在開竅之前,家長切不可操之過急,要耐得住性子,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一旦開竅,全力配合,助力孩子加速成長。
下面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12歲之前(即小學和幼兒園階段),面對孩子不好好學習的現象,面對三個深層次的原因,老師提供三條建議:
第一,尊重孩子自由玩耍的天性,將放學后的時間,節假日和寒暑假還給孩子,并創造條件讓孩子自由玩耍,自由探索,從中獲得孩子想要的感性認知。
第二,將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感受作為重點,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喜好,并對孩子不喜歡的老師,由家長出面主動找老師溝通,努力與老師達成共識。一般而言,孩子不喜歡老師是由老師的不喜歡引起的,只要老師關注孩子,喜歡孩子,孩子的不喜歡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按國家的教育政策指導自己的家庭教育實踐,同時挖掘孩子的優勢智能,實施揚長教育,理性選擇校外培訓,培養孩子在音體美上的愛好。
“孩子不好好學習”是當前家長中的一個常見話題,我們針對文章開頭提到的視頻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以12歲之前的孩子為對象,查找深層原因,理清模糊認識,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初步方法。
應該說小學階段的孩子“不好好學習”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我們家長要客觀地看待這種現象,耐心等待敏感期的出現,淡化分數,注重孩子的學習感受,靜待花開。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8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