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父母說,自己家的孩子不學習,怎么催都不學,有時候能把人給氣死。
其實,父母們有沒有想過,有時候不是孩子不愿意學習,而是父母“要求”孩子不喜歡學習的。
有個朋友說,他小時候很喜歡學習。他那時候喜歡看故事書,總感覺上語文課,可以多認識一些字,就可以多看一些故事。他也喜歡數(shù)學,可能腦子比較聰明,總是快人一步解出答案,會讓他很有成就感。
但是,到了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他就開始不喜歡學習了。
原因是,父母總是催促他學習。
那時候,他的成績算不上特別出眾,但是也在班級前頭,可是父母總希望他考班里第一。
所以父母就給他定了一個規(guī)矩,以后不能看電視,回家吃過飯之后,就要寫作業(yè),寫完作業(yè)就趕緊睡覺,保證充足睡眠。
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他才開始有了學習的概念。之前學語文、學數(shù)學、學英語時那些樂趣,全部變成了枷鎖,死死的綁著他,讓他沒辦法開心。
于是每次學習,都覺得很痛苦,越痛苦,父母越逼的緊,成績就越差……
聽到這個朋友的“童年”,很多父母都會覺得,他的父母給安排的事情很合理啊。“早點寫作業(yè)”、“寫完作業(yè)早點睡”、“少看電視”,這都能讓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當中,這都有利于孩子的學習啊!
可是,父母們想想自己,曾經自己也有過愛好,當這個愛好成為一份工作的時候,當你的愛好被老板逼著做出成績、逼著熬夜、逼著放棄自己自由時間的時候,你真的還愛這份工作,這個愛好嗎?
怕是想起來都覺得累吧。
人都是情緒動物,特別是孩子,他還沒有足夠的理性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所以,當父母做這3件事的時候,就會把孩子從熱愛學習推向了厭惡的那一邊:
1、把學習當成孩子的任務
孩子在剛開始學習的時候,他是真的不知道這是“苦差事”,畢竟他從生下來就一直在做“學習”這件事了。
如果父母總是跟孩子說,你必須看完這本書才能去玩;必須考到班級前幾才能看電視、玩手機;必須做完作業(yè),才能個好學生、好孩子……
父母這種行為,是在把“學習”放在了“快樂”的對立面,是個人都不愿意自己活在痛苦當中。
所以父母可以轉換自己的思想,比如跟孩子說“你上課認真聽講,才能看懂前幾天那本故事書,你不是很想知道結局嗎”、“作業(yè)做完,明天老師檢查的時候,你不覺得自己很優(yōu)秀嗎?”、“這道數(shù)學題做對了,我就知道你特別聰明”、“這個題做錯了,把題多看幾遍,你一定會做對的!”
父母不要總是跟孩子強調,學習很苦,但是你就是必須得做。
這樣可以保持孩子對學習的熱愛和好奇心,雖然這些話我們從小聽到大,總是會不自覺的也對孩子說出來,但是,要盡量控制。
2、全程監(jiān)控孩子的學習狀況
有些父母真的對孩子的學習情況格外的關注:孩子做作業(yè),父母要輔導;孩子上學,父母要送禮打聽;孩子出去玩,抓回來做無止境的課外題……
這些父母真的特別累,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也會讓孩子特別累。
父母要懂得適度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功課,讓孩子自己調節(jié)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父母只要做到傾聽孩子,引導孩子將自己的煩惱講出來,父母再根據(jù)這些引導孩子就可以了。
父母手把手管控孩子的學習,只會讓孩子養(yǎng)成“父母催一催,孩子動一動,不催就不動”的情況。
3、對孩子的考試成績大肆評論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成績格外的在意,在意到忽略了本來該在意的孩子本身。
當孩子成績提升的時候,父母要口頭獎勵。
當孩子成績不如愿的時候,父母可以跟孩子聊聊,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心里負擔。
當了解到孩子的情況時,再幫助孩子疏導就簡單多了!
有些父母會說,我催孩子,他還不學習呢,我不催,這不就要瘋了嗎?
作為成為,也很討厭被催,越被催,越不想做。為什么父母會覺得,孩子想要被催呢?
在孩子學習的時候,父母只要讓孩子明白,學習可以帶來什么樣的好處;沒完成作業(yè),第二天上課會發(fā)生什么情況……
當孩子了解到這些后果的時候,父母不催,他也會乖乖的坐下來,把自己要做的事做完的。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8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