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展歡顏
人的智商整體水相差不大,但是同一個知識,有的人學的牢用得好,有的人就是怎么學都不會,由此慢慢拉開差距,人生也變得不同。
其實并不是腦子聰明與否,而是是否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就像法國的物理學家朗之萬曾說:“方法的得當與否往往會主宰整個讀書過程,它能將你托到成功的彼岸,也能將你拉入失敗的深谷。”
一
近日,一位家長總結了父母輔導孩子作業的態度轉變,令人啼笑皆非,卻也深感慚愧:
一到三年級的家長最囂張暴躁,因為他們什么題都會;
四到六年級的家長變得比較低調,基本上不罵了,因為他們大部分題都不會;
到了初中,家長就變得心平氣和了,經常和孩子交流溝通,因為他們所有題都不會。
這段調侃很扎心,卻也道出了父母辛苦輔導孩子學習,卻效果不佳的原因:父母原地踏步的學業水平遠遠跟不上孩子的成長速度。
去年,南京一名小學生哭著報警,請求警察叔叔來家里主持公道。
民警以為孩子遇到危險,趕緊奔赴現場,不料竟是男孩和媽媽因為一道數學題發生了分歧。
男孩把自己的解題思路演算給媽媽看,努力證明自己答案正確,無奈媽媽堅持自己是對的,還動手給孩子修改答案。
兒子急了,只好請警察叔叔幫忙教育媽媽。
民警現場解題,結果證明男孩答案正確,并且解題方法也是最簡單的。媽媽這才承認自己錯了。
父母在學業上停滯不前,而孩子每天都飛速進步,父母輔導孩子學習,自然難有成效。
但是,只要方法得當,父母即使學業水平不高,也依然能教育好孩子。
有位沒有上過學的民工父親培養出了一個清華的兒子一個北大的女兒,很多人都向他取經教育方法。
這位農民父親的回答出人意料,“我這人沒什么文化,其實也沒啥絕招──我只不過是讓孩子教我罷了!”
他每天等孩子放學回家后,就讓孩子把學校老師講的內容給自己講一遍;
孩子做作業,他就在旁邊讀讀孩子的課本,弄不懂的地方就問孩子,如果孩子也弄不懂,就讓孩子第二天去問老師。
這樣一來,孩子既當學生又當“先生”,學習的勁頭就甭提多大了!就這樣孩子的學習成績從小學到高中一路攀升,直到考上重點大學……
都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基因的遺傳力量不容小視,但也不是絕對的,我們也不要忽略了還有一句話是“兵生兵,將生將,做買賣的孩子會算賬。”
一個人先天資歷的高低并不能決定孩子的未來,而一個家庭后天的培養則會改變孩子的一生,這是經過千錘百煉后得出的真理。
著名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顯示:被動聽講的孩子在兩周后僅能記住5%學習內容,而“教授給他人”的孩子,在兩周后還能記住90%學習內容。
主動學習的學習效率遠高于被動學習。
所以,相比父母輔導孩子學習,我們不得不承認:由孩子輔導父母學習,更能有效提升孩子學習成績。
二
前段時間,4歲小男孩言言在線教英語,因為發音標準、口語流利,他被央視新聞點名報道。
視頻里,英語詞匯量豐富的言言正拿著一支筆,站在白板前全英文授課,儼然一副小老師的模樣。
很多網友看完視頻后驚呼:我學了這么多年英語,還不如一個寶寶呀!
為了找到言言小小年紀卻口語純正的原因,媒體特意采訪了言言媽媽。
媽媽介紹,自己每天抽出一個小時陪孩子學習,但不是以老師身份教孩子,而是以學生身份跟孩子學習。
言言也很喜歡教父母英語,他的詞匯量和口語便在日復一日的教學中超過了同齡孩子。
費曼學習法被譽為“全世界最高效學習法”,其中的核心步驟,就是將自己學到的知識講授給別人,因為在這個步驟中,孩子能精準發現自己的知識盲點,并通過反復講授,鞏固薄弱知識點。
“小老師”的身份,可以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更深入地學習知識。
而要將知識教授給別人,孩子不僅要事先透徹理解知識,還要根據自己的理解,重新組織語言。
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可以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增強自信。
看著言言對著鏡頭侃侃而談的可愛模樣,不僅佩服他過硬的英語功底,更贊嘆他優秀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超強自信。
三
曾任北京四中校長的劉長銘先生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他任物理老師時,如果學生考試中做錯題,他會讓學生把錯題重新做了后,再給全班同學講一遍。
劉校長認為,“講一遍”是一項知識應用活動,能幫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讓孩子當“小老師”,有助他牢固掌握知識,父母在家也可以給孩子創造當“小老師”的機會。
我們要如何做,才能引導孩子愿意講出來,給父母當老師呢?
1.主動裝傻,激發孩子勝任感
去年,侄女開始學英語,表妹每天在家輔導女兒,可她一開講,女兒就坐不住。
我姨是初中英語老師,主動請纓幫忙教孫女。
她上來就告訴孫女:“外婆小時候沒機會學英語,連字母都不認識,寶寶可以教外婆嗎?”
侄女興奮地直點頭,不僅教了26個字母,還教了基礎單詞。
平時女兒一學英語就耍賴,在外婆面前卻像個學霸,表妹驚訝地跟我姨請教。
姨笑道:“你要跟孩子裝傻呀,你什么都會,激發不了孩子的勝任感,她哪來動力學習?
勝任感,是一種“我能行”的正面感受。
父母裝傻,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幫助父母,勝任感自然增強,學習積極性也隨之提高。
2.巧妙提問,啟發孩子主動思考
我女兒剛學加法運算時,老公在她的作業中經常發現低級錯誤。
一天, 老公指著她寫的“3+3=5”,“請教”她怎么算出來的。
女兒得意地說“因為2+2=4,所以3+3=5”。
老公耐心地問“2+2=?”,女兒回答“4”。
老公接著問“所以2+3=?”,女兒回答“5”。
老公贊賞地點頭,繼續問“所以3+3=?”,女兒想了想,回答“6”。
老公貌似請教,卻通過巧妙提問,啟發女兒主動思考,算出正確答案。
父母發現孩子錯題時,與其說教,不如精心設計提問,以學習者的姿態,逐步引導孩子主動思考,自己得出正確答案。
3.將錯就錯,引導孩子自我糾錯
教育學家尹建莉老師曾講過自己跟女兒圓圓學拼音的經歷。
圓圓剛上小學時,尹建莉擔心她掌握不好拼音,便請圓圓教自己拼音。
圓圓講課出了錯,尹建莉便將錯就錯,甚至錯得比女兒更夸張。圓圓自然發現了其中錯誤,樂不可支地幫媽媽糾正。結果,媽媽還“犯著迷糊”,圓圓卻已經攻克了薄弱知識點。
正面指出孩子錯誤,容易打擊孩子上課的積極性,而將錯就錯,卻能引導孩子及時發現錯誤,并愉快地自我糾錯。
四
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兒童應該從生活中學習,在做事中學習,而不是在書本中學習。”
讓孩子當“小老師”,就是給孩子創造做中學、生活中學的機會。
身為“小老師”,孩子需要積極消化知識、還要主動輸出知識,每一環節都需要全身心投入。
這樣學知識,不僅效率高,而且不容易遺忘。
當“小老師”,不僅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能提升他的綜合素質,助力他成為更優秀的人才。
高學歷的父母很大程度上就是輸在了高學歷和高智商,不懂得裝傻,喜歡站在高處指揮和安排孩子。
而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有自己的一套教學輔導方法:放下姿態問孩子問題,和孩子一起探究一起成長,讓孩子不斷重復學過的知識。
學習,不僅要努力,也要有好方法。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9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