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針對我國疫情多地多點發生的情況,很多地方的中小學都將教學形式調整為居家線上教學。
然而隨著孩子接觸電腦和網絡的時間變多,對很多孩子來說,網絡的吸引力遠遠大于課堂,以至于不知不覺沉迷于網絡游戲、網絡視頻、網絡直播、各種網站等,對孩子的學習、人際關系、家庭關系、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造成影響。
深圳市的家長就遇到了孩子在家上網課“摸魚”的問題。
孩子在家上網課“摸魚”咋辦 心理專家:家長給孩子更多關注
讀特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2年04月01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羅莉瓊)“這個月網課摸的魚夠吃一年了”“小孩開學吧,他老媽已經開始跟花草訴苦了,再過段時間恐怕花草開始回答了”……近日,記者從市康寧醫院獲悉,疫情期間,學生在家上網課,他們在接診中發現,孩子上網課引發親子矛盾、孩子家長出現焦慮的情況稍有上升。心理專家建議,家長們可以對孩子的學習、情感予以更多的關注,了解他們的焦慮和壓力,幫助其找到引發焦慮和壓力的原因。
天津市也有不少“上班族”家長,擔心孩子獨自在家上網課之余偷偷玩游戲,甚至可能形成網癮。
孩子上網課 如何避“網癮”
天津市安定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科主治醫師張文斌介紹,目前游戲低齡化趨勢明顯,游戲成癮甚至被列為精神疾病,但并非每個過度游戲的兒童都能達到診斷標準。兒童過度游戲問題其實還包括其他原因,比如家庭關系、學習困難及回避人際關系等。2020年,我國未成年網民達到1.8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94.9%,超過1/3小學生在學齡前就接觸過網絡。
什么是網絡成癮綜合征?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是網絡成癮綜合征?
張文斌表示,網絡成癮綜合征是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沖動失控。
網絡成癮的起因應追溯到口唇期,嬰兒通過哺乳期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并保留了對代表母愛的溫暖、關懷、安全等美好感覺的回憶和思念。
網絡成癮綜合征患者通過上網重新獲得這種從口唇期結束后就似乎消失而又隱藏在潛意識中的滿足感。成年后,當遇到挫折,如學業上的挫敗、工作上的失落、社會交往恐懼、失戀、家庭打擊等,為尋求解脫而沉溺于網絡之中,使這種埋藏在潛意識中的壓抑得到釋放。
一般來講,臨床上更關注游戲和網絡的使用是否對人的正常社會功能構成了損害,如果有所損害,才需要加以調整。因此,不太建議家長過度解讀目前診斷標準中的條目,必要時最好求助于專業人士。
關于孩子為什么會染上網癮,甘肅省婦聯心理顧問,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周志玲也在文章中寫道:
除了學校“停課不停學”的政策,讓孩子不得不使用電子產品打卡學習的客觀原因外,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在網絡上容易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但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由于孩子們的大腦和心理結構的變化,他們很容易產生焦慮。同時也會遭受來自父母、學校和社會的壓力,這些壓力很容易造成失眠、情緒壓抑,甚至情緒波動和行為異常。
這時的青少年常常有以下幾種心理特點:
01攻擊沖動
在這個發展階段,青少年開始變得越來越獨立自我,并會逐漸展現出攻擊性。在網絡游戲中,他們可以通過打打殺殺來釋放自己潛意識中的攻擊沖動,達到和參與籃球、足球等對抗性運動同等的宣泄效果。
02探索世界的需求
在青少年發展階段,他們開始學習脫離家庭的依賴,向外面的世界進行探索,呈現出一種要求獨立又渴望依賴的矛盾狀態。在網絡上,青少年可以看到很多超脫周遭物理環境的新鮮信息,他們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外面的世界,因此網絡對他們而言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
03建立自我同一性
建立自我同一性,即是建立自我認同,青少年會在這個時期逐漸形成一個對自己的認識:“我到底是什么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青少年常常要受制于各種規則,穿校服、梳一樣的發型,而網絡世界給了他們求變的空間。發表自我立場鮮明的言論、做特立獨行的事情,在游戲中自由設置自己的角色昵稱和外形,這些都可以滿足青少年尋求獨特性的需求。
有一位教育專家說過:“優秀孩子是優質教育的成果,問題孩子是問題家庭的產物。”父母錯誤的陪伴方式,有可能毀掉了孩子的努力與潛力。總而言之,陪伴孩子講究的是策略,“質”遠比量重要得多。陪著,不等于陪伴。
但凡是那些學業優秀、心理健康、自信獨立、內心富足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大都做了一件事情——高質量的陪伴。父母的陪伴,就是最高級的家庭教育。父母會不會陪伴,孩子未來差距巨大。
那么,家長們在陪伴中出現的不恰當行為有哪些?

01耐心太差,沒有控制好情緒。
溫暖的氛圍,和諧的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也是陪伴的底色;動不動就發脾氣,失去耐心的陪伴,會成為孩子成長中的一劑“毒藥”。
02動不動說教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喜歡用居高臨下的態度說教、講道理。講道理其實就是一種權威,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只是希望孩子能夠服從。結果就是父母越講理,孩子就會越歇斯底里,甚至對父母產生厭煩心理。
03經常打擾孩子
很多父母要么是為了孩子好,要么是對孩子缺乏信任,總之就是,在孩子專心的時候,喜歡隔三差五打擾孩子。這樣很容易導致孩子剛剛集中起來的注意力,被父母不經意破壞。
04期待太高,給孩子施加壓力
陪伴孩子,不止是為了讓他考出好成績;也不是我們付出了多少心血與關注,就一定過能獲得同樣的回饋。所以不妨放平心態,把陪伴當作一場無與倫比的旅程,和孩子一起成長。
家長們應該怎樣做?

01家長需要先正確地理解和看待孩子的青少年時期。
在了解如何引導孩子正確上網之前,家長需要先正確地理解和看待孩子的青少年時期。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的學習難度增強,孩子是否落單、他是否因此感到自卑或內疚?
02網絡能緩沖親子矛盾
想要從根源上去解決孩子的叛逆是很難的,家長更應該學會去包容孩子的叛逆,尊重他們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要求孩子完全按照你的意愿生長。
如果家長能給孩子自由,孩子們能感受到家長的容納力,就可能會主動與家長建立溝通的渠道,向家長傾訴自己的壓力與困惑。
03給孩子制定上網規則
在青少年上網的過程中,家長需要扮演一個引導的角色。雙方溝通后協商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這樣既能保證孩子安全規范地上網,又給予孩子足夠的自主權。
父母在陪伴時,應該把自己當作孩子的好聽眾,多聽聽孩子講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只有把平等、尊重當作前提,像朋友一樣和孩子面對面、心對心的交流,才能真正建立起情感的橋梁。父母陪伴孩子的最高層次,就是打開孩子的新世界、拓展孩子的思維、拓寬孩子的視野;孩子還小、很多想法還不成熟,也不夠全面,父母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多角度思考,多去接觸新的知識。這樣的陪伴才是充實的、收獲滿滿和有價值的。
04多掌握和學習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專業的心理學知識
近年來,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問題受到了從國家到社會廣泛的重視。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被稱為“雙減”政策。10月,“雙減”入法——《家庭教育促進法》決議通過,強調要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負擔,同時強調不僅要關注未成年人生理健康,更要關注其心理發展狀況,明確教育行政部門、婦女聯合會等在家庭教育中的功能。

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開始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次就家庭教育進行專門立法。家庭教育從“家事”上升到“國事”,父母們開啟了“依法帶娃”的時代。
法律明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負責實施家庭教育。國家和社會為家庭教育提供指導、支持和服務。
為呼應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雙減”要求,法律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監督管理,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暢通學校家庭溝通渠道,推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學習、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學習負擔,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溫馨提示:當然,如果我們發現孩子逐漸沉迷網絡,變得厭學、叛逆,甚至性情大變時,就應當引起重視并及時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科學截斷成癮性疾病。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