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把孩子逼成了學習的“敵人”,父母的“仇人”?
很多家長父母,確實活得很苦“逼”。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確實有很多父母家長,一直活在逼自己、逼別人的世界里。
把自己逼成了無所不能,除了上班掙錢,還要管孩子吃飯穿衣、起床睡覺。
這還不夠,還把自己逼成了學校的編外老師,不但要管孩子什么時候?qū)懽鳂I(yè)、寫多少作業(yè),還要檢查孩子作業(yè)、輔導孩子作業(yè)。
但你以為就這些了?遠遠不止。
孩子做完作業(yè)了,家長開始逼孩子做自己布置的作業(yè),逼孩子讀自己淘來的各種繪本,逼孩子做額外的習題,逼孩子練字,逼孩子上輔導班,逼孩子上興趣班……
多少家庭母慈子孝、其樂融融的晚餐時光,就在餐后的逼與被逼中開始上演一幕幕的母子成仇,一個忍無可忍、歇斯底里、一頓暴揍,另一個眼淚汪汪、內(nèi)心對作業(yè)的痛恨又增加了一萬倍。
這大概是全世界父母們都正在經(jīng)歷的共同的苦難:每天晚上到睡覺前,總是會為了孩子的作業(yè)爆發(fā)“戰(zhàn)斗”。
而在著名臨床心理學家威廉和教育專家奈德的教育咨詢工作中,每周最常見的一幕便是家長們口中的“家庭作業(yè)之戰(zhàn)”。
結(jié)果呢?家長們把孩子逼成了學習的“敵人”,逼成了父母的“仇人”。
北京市一家機構(gòu)抽樣調(diào)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一項中:56.28%,也就是超過半數(shù)的孩子都投給了最強烈的選項: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
在另一份《家庭教育行業(yè)研究報告》中,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國內(nèi)家庭教育存在家長不尊重孩子的現(xiàn)象,20%以上的家庭有親子溝通問題。
不得不說,我們的家長們,實在太苦逼了。
02
總要有人對孩子的事負責!但為什么不是他自己呢?
即使因為家庭作業(yè)讓親子關(guān)系如此糟糕,很多父母依然堅定地要監(jiān)管孩子的家庭作業(yè),甚至是一切。
為什么父母總是要逼著孩子做作業(yè)?父母們常常悲壯地回答:孩子還小,總要有人對孩子的事負責!
那么問題來了,這個為孩子負責的人,為什么不能是他自己呢?
威廉和奈德認為,“為作業(yè)而戰(zhàn)”是沒有意義的,父母在這件事上至少有三點問題:
1、你不認同,卻要孩子去執(zhí)行?
有些父母逼孩子學習的規(guī)則和態(tài)度,可能家長自己都不認同,但卻要逼孩子去執(zhí)行。
比如,我們的父母要求孩子每天嚴格按照計劃好的時間表執(zhí)行,閱讀、學習、運動、繪畫、書法,但是反省一下我們自己:
作為成人,我們自己能否做得到如此的自律?是不是定好的計劃,也總是執(zhí)行不了,是不是拿起書本沒看幾行字,卻又忍不住拿起手機?
父母認為自己有責任監(jiān)督孩子的學習,但卻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目標:培養(yǎng)一個有好奇心、能自主學習的人。
2、你比孩子努力,孩子就越不努力!
在解決孩子的問題時,你比孩子還積極努力,你的孩子就會越來越不努力。
這大概是國內(nèi)大多數(shù)父母的通病。
面對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yè),家長比孩子還著急、還積極、還認真。
做之前不斷地催,做的過程中全程陪伴(其實是監(jiān)督,孩子最反感這一套),做之后幫孩子檢查;
遇到孩子不會做,家長更著急,自己還能弄懂的直接上陣當起老師講解,自己不懂的幫著查資料找方法;
遇到孩子聽不懂,家長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講,直到情緒崩潰……
著名臨床心理專家威廉和啟發(fā)型教育專家奈德在其專著中舉了一個咨詢案例:
為了一個討厭做作業(yè)的15歲初中男孩,家長請了一個家教輔導家庭作業(yè),一個治療師做情緒和心理輔導,一個專門的學校輔導員來關(guān)注學校里的課堂表現(xiàn),并且三位專家會和男孩父母定期溝通,探討作業(yè)問題。
周圍的一圈人為了他的作業(yè)團團轉(zhuǎn),但男孩自己呢?卻跟沒事人一樣。
兩位專家告我們:如果你的孩子在取得成功過程中所花費的努力中,95%是來自父母的付出,那他就剩下5%的努力空間了;當你感到焦慮又增加更多努力時,甚至進一步付出了98%的努力,把一切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那你的孩子就只能再次退后,只要付出2%的努力就可以了。
既然一切由你做主,那我就執(zhí)行就好了,孩子樂得輕松。
3、逼他不想做的事,最終都會失敗。
如果你總是逼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那么他就會花更多的精力去拒絕做這些事,而不是專注在事情本身。
當你逼著孩子做什么的時候,孩子雖然嘴上答應了,但其實他的內(nèi)心是抗拒的,是極不情愿的,就會消極應對,比如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想方設(shè)法制造不能繼續(xù)的客觀理由。
所謂強扭的瓜不甜,即使在孩子小時候沒有反抗能力的時候,不得不就范,但等到孩子青春期以后甚至成人以后,他就會走向兩個極端:
一種是反正都是你們說了算,我什么也不干,聽你們安排就行,變成廢人;
另一種就是,你們要我這樣,我就這樣,哪怕這樣是錯的,我也愿意過一輩子,哪怕我痛苦一輩子,但就為了證明你們錯了!
事實證明,逼孩子,控制孩子的一切,不會讓孩子走向成功,只會讓孩子失去更多!
但家長們卻不這么認為,“難道我們就應該看著他一天不如一天?”
03
你的事,你自己負責,你可以!
大多數(shù)身為家長的父母們,都有一個常見的錯誤觀念,認為對孩子只有兩種方式:要么專制,父母控制孩子的一切;要么寬容,父母盡可能滿足孩子的愿望,只要他快樂就好。
但幾乎所有兒童發(fā)展專家和有影響力的心理專家和教育專家都提出了第三種選擇:權(quán)威型教養(yǎng),對孩子有愛有尊重,對很多問題有協(xié)商,支持孩子通過自己的嘗試解決問題。
而國內(nèi)外數(shù)十年來的家庭教育實踐證明,權(quán)威型教養(yǎng)是最有效的方法。
權(quán)威型教養(yǎng),具體特點有:
1、你的事,你自己做主,但是不能越界。
提倡孩子的獨立性和自我控制,不要求孩子一味地順從,強調(diào)孩子的自我導向。
比如孩子的作業(yè)就是孩子自己的事,讓他自己做主,做不完由他自己承擔后果,過程中不要干預。
當然,讓孩子自己做主,并不是讓孩子無法無天、肆意妄為,權(quán)威性教養(yǎng)方式的父母還必須給孩子設(shè)限,一旦孩子有越過邊界的危險,家長就需要及時提醒或建議。
比如,作業(yè)完成的時間點和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睡眠時間,比如道德和法律上的行為規(guī)范等等。
2、如果有困難,我愿意提供幫助。
但很多家長在放手讓孩子自己主導自己學習的時候,往往堅持了一周就不得不收回控制權(quán)。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這就是父母在放手的過程中,缺少了對孩子的支持。
一般情況下,在父母放手的第一周內(nèi),孩子通常會把自己的學習和作業(yè)弄得一團糟,甚至學校里的各科老師紛紛練習家長,提醒孩子情況有異常了。
其實,這才是正常現(xiàn)象,所謂萬事開頭難,一個從來沒有管理過自己的新手,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能完全掌控自己的一切呢?這時候,往往需要家長要有強大的內(nèi)心,要有延遲滿足的心態(tài)。
但更重要的,父母在放手的同時,是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和孩子站在一起幫助孩子一起面對問題,而不是說“給你機會了,你看你搞得一團糟”。
父母的這種支持,更多的應該是心理上、情緒上的。
比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管不住自己的作息,受不了游戲或電子產(chǎn)品的誘惑,被老師批評之后的狀態(tài),考試或答題失敗之后的挫敗感,父母應該及時關(guān)注孩子的情緒變化,疏導和解壓,引導孩子積極地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
其實,孩子們也需要練習,才能掌握怎么為自己做主。
只要父母愿意相信,你的孩子就可以做到。
——END——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4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