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聽到孩子抱怨學習太累、不想讀書之類的話,特別是叛逆期的孩子,父母無論怎么和他們溝通都“無濟于事”。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厭學”的想法,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想要孩子有所改變,首先要讓孩子知道學習的“獲利者”究竟是誰。
01案例
表姐麗芳兩口子都是普通的工人階層,兩人把所有希望寄托在獨生子小勇身上,希望他讀書成績好,將來能夠出人頭地。
小勇今年初三了,馬上面臨中考,學習壓力挺大。
他每天回家都抱怨作業太多,說自己太累了,不想去上學了。兩口子只當兒子說的是氣話,也沒多想。

這天,小勇依然跟往常一樣早早出門上學,可兩個小時后,麗芳接到了老師的電話,原因是:小勇沒去上學。
麗芳吃驚極了,因為小勇跟平日一樣很早就出門了。擔心孩子出了意外,麗芳趕緊給單位請假,到處尋找小勇。可天都黑了,還是不見小勇的蹤影。就在麗芳急得快要報警的時候,小勇回來了。
麗芳哭著問小勇去哪兒了?小勇只是說自己不想上學。

知道兒子不是鬧著玩,麗芳兩口子不停勸小勇:你不讀書以后干什么呀?只有讀書才能讓你過上好生活,你現在不好好讀書將來會后悔的!
雖然兩口子苦口婆心的勸說,小勇依然一副“油鹽不進”的模樣,讓兩口子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被父母說教的經歷,而家有學童的父母們也一定有意無意和孩子說過類似的話。但孩子對“說教”似乎并不買賬,總覺得父母是在夸大其詞嚇唬自己,并不會因為父母的“循循善誘”而改變。

02面對孩子厭學家長該怎么辦?體驗比說教更加現實
早前有一個公益廣告,講的是一位小學生覺得讀書太苦想放棄,他的媽媽知道后,并沒有向他說教,而是在第二天帶他去撿塑料瓶,一天下來,撿的塑料瓶所賣的錢也僅夠吃一頓飯,為這頓飯付出的代價是–經歷風吹日曬、與垃圾為伍。
這個孩子頓時體會到,在學校里學習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而知識能讓自己更有能力,以后不必為了生活去“撿垃圾”。父母沒有說一句話,就讓孩子心甘情愿回到了課堂,并且更加刻苦學習,這就是“體驗”的力量。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與其說教,不如讓孩子自己去領悟。家長們可以帶孩子去這三個地方看看,說不定孩子能從中得到啟發。
第一個地方:火車站
我們經常能在火車站看到一些外地務工人員,他們往往拿著厚重的行李,邊吃飯邊趕火車,顯得疲憊不堪。父母們可以讓孩子知道,現在好好讀書,就是為了將來不過這種四處奔波的生活。

第二個地方:高鐵站
選擇乘坐高鐵的人更多的是社會的“中層”,與火車站常見的務工人員不同,他們打扮得體、談吐不凡,往往工作也更體面。孩子就可以看出,只有現在努力讀書才能有更好的發展,知識可以讓人進入更好的圈子。

第三個地方:飛機場
飛機場又比高鐵站更高端,出入飛機場的人有不少是屬于社會的“上層”,飛機場的現場體驗,可以讓孩子見識到世界的另一面,只有好好讀書,才可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努力才能得到回報。
當孩子想放棄學業時,帶他去這個三個地方看看,他們就能夠體會讀書的重要性,這比單純的說教管用。

各位父母需記住,教育孩子不能單靠“說”,更不能發脾氣,而需要正確的方式方法,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