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姐公司高管,知性優雅,事業有成,唯獨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兒子五年級懂事聽話,成績卻時常倒數,老公工作忙沒時間管,孩子一直各種輔導班上著,成績卻不見起色,每每考試總是倒數,于是劉姐決定辭職輔導孩子。
劉姐心想著一個公司都能管理好了,管理一個孩子還不是小意思,然而卻事與愿違,孩子在她的管理下不僅成績沒提高,反而還下降,親子關系也從親密到緊張狀態。劉姐從明理優雅的公司高管,到整個小區都能聽到她怒吼的“吼媽”,中間就只差個輔導孩子學習。
沒想到管一個孩子卻比管理一個公司都難,劉姐四處求取經驗,育兒書籍也看了不少,卻還是效果甚微。
為什么會這樣呢?
家長在管孩子學習時通常有以下四種表現,特別影響孩子的學習。

第一,喜歡催促。
家長經常會提醒孩子抓緊時間做作業,但是往往提醒了也不會很見效,于是提醒就變成了不停地催促,催促最后就變成了命令,然而催促命令就快了嗎?大部分情況是反而更加磨蹭和反叛了。
第二,喜歡干涉。
提醒和催促無效的時候,家長就會干涉。比如,孩子書寫不符合要求,媽媽會要求他擦掉重寫;孩子要先做語文,媽媽說不行,必須先做數學,否則會來不及。命令式的口吻,孩子不但不愿意聽,反而還更不服氣。
第三,喜歡替代。
看到孩子做事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或者認為孩子動作太慢,索性就開始替代。比如孩子做作業時,家長就坐在邊上,有一點點不會馬上就教他怎么做,有哪里不懂就反復給孩子講,美其名曰輔導孩子學習。不停的講,孩子一有不會的就不愿意動腦,反而更加依賴。
第四,情緒化。
孩子成績不理想,媽媽經常會本能地將負面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孩子寫作業的速度慢,就不斷嘮叨甚至懇求:“你快點寫啊,你怎么還不寫作業,到底要我說多少遍!”有時用嘲諷的語氣說:“看你平時那囂張樣兒,怎么考試成績這么差!”
家長情緒化的處理方式,不僅對孩子的學習進步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讓孩子的心情煩躁不安,使孩子更加逆反,甚至討厭學習。

一、和孩子制定學習計劃,把時間分配合理,適度放手給孩子執行。
家長催促孩子的學習作業,都是因為孩子沒有固定時間書寫的習慣,每天放學后把書包一放就忘記了自己該做什么。家長不停的催促,孩子卻更是不耐煩。
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劃,把學習項目細分,每天該做什么,以及必要完成什么都標記起來,哪個時間段該做何事,哪個時間段可以去自由活動玩樂,都有時間規定,把時間具象化。
但這計劃得和孩子一起做,讓孩子參與進來,什么時間段自由活動讓孩子來決定,而且時間上需要有彈性,太滿了很難執行。讓孩子參與進來可以讓孩子感受到這是自己的責任,也更樂意去執行。
制定好計劃后,還要有孩子的承諾書,一套裝備齊全,每次只要孩子不愿意去做就讓孩子看看承諾書。時間彈性可以預留特殊時間,如若孩子堅持一段時間后有困難,那么還可以適度調整。
整個計劃需要孩子共同參與,出謀劃策,如若全程是家長決定,那么孩子會有很大的抵觸心理,而讓孩子參與卻是讓孩子看到了自己的重要,在心里也做了自我承諾,更有利于執行,也能更順利完成。

二、不盯著成績看,先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論語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說工匠要做好木工,必須要磨利他的工具。而學習也一樣,孩子要想學習好,需要有好的學習習慣。
家長們習慣盯著成績看,成績一有波動就緊張焦慮,不停的去干擾孩子,生怕孩子一不留神就跌入谷底。然而這樣卻忽略了最根本的問題,學習習慣的養成。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習習慣最佳的時間,習慣養好了,后面的就省事很多。特別是剛入學時的習慣尤其重要,和后面的學習成績直接掛鉤,后來居上者往往是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孩子。
1~3年級主要培養孩子的書寫習慣、坐姿、回家后第一時間寫作業,以及閱讀習慣。
3~6年級主要是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以及表達能力的培養,因為到了高年級會有作文要寫,表達能力尤為重要。
在孩子還是小學階段要培養好學習習慣,閱讀的習慣,上了初高中就能省很多力,而且能有更多的精力應對更多的科目。小學階段是科目少,知識也是最為簡單的時期,這時候最適合習慣的養成。

三、控制情緒,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育兒書籍上都有說控制情緒的話題,但每次面對孩子的問題還是會吼不住,忍不住大發雷霆,并不是我們不懂,而是我們家長太著急。
在這樣分享在一本書上看到的呼吸法,可以有效的控制情緒。
整體健康(Holistic Health)領域的專家、醫學博士安德魯·韋爾(Andrew Weil)開發了一種呼吸方法,他稱之為4-7-8呼吸法。這種方法如下所述。
● 完全用嘴巴呼氣,發出嘶嘶的聲音;
● 閉上嘴,用鼻子輕輕吸氣,默數到4;
● 屏住呼吸,默數到7;
● 完全用嘴巴呼氣,發出嘶嘶的聲音,默數到8。
這是一次呼吸過程。現在再次吸氣,重復上面的呼吸方法循環三次,總共進行四次呼吸過程。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留點空間讓娃自己折騰,讓娃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把學習任務下達到孩子的責任下,讓孩子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家長的每一次催促都在提醒孩子,這是為家長而學,學習都是家長在著急,那么孩子就容易把學習歸類為是家長的事。其實這是本末倒置,想要讓孩子自主學習,那么就把學習這事交還給孩子,讓孩子自己負責。
家長可以提醒孩子,但不代替孩子做決定,讓孩子自己為自己的事著急,例如孩子作業沒寫好,一直在玩,那么家長可以提醒幾次,孩子要是還是不寫,那么不用管他。第二天去學校,作業沒完成,受到老師批評,那么孩子自然就會記得。
有時適度的自然懲罰,是有利于孩子改掉壞習慣的,畢竟凡事親自體驗印象才能更深。

對于孩子學習這件事你有哪些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9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