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一個叫做匡衡的人,家里非常貧窮。匡衡小的時候,非常喜歡讀書。家里沒錢送他進學堂,他就跟一個親戚學會了識字。他買不起書看,就去給別人打短工,不要人家的錢,只要人家把自己家里的書借給他看就行了。匡衡白天要干活,沒有時間看書,只有等到晚上才能看。
可是,他家里非常窮,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晚上房子里黑漆漆的一片,根本就看不清書上的字。匡衡十分著急。
一天晚上,匡衡在黑暗的屋子里背誦著自己曾經看過的書。突然發現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絲光亮。原來,他家的墻壁上破了一道縫,鄰居家的燈光透過這條縫射到自己家里來了。
匡衡十分高興,他想:“有了亮光,我晚上不就可以看書了嗎?”于是,他找來一把小刀,把那個縫鑿得更大一些,好讓更多的光線能透過來。從此以后,匡衡就借著從墻壁縫里透過來的光線,天天晚上看書學習,長大以后終于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這就是“鑿壁偷光”的故事。
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已經不再需要“鑿壁偷光”了,但我們的許多孩子們卻沒有了“鑿壁偷光”的精神。其實我認為還是和父母有關,正確引導孩子自覺學習,并在學習中找到快樂,那么孩子的興趣自然就會被知識所吸引。教育孩子首先要從我們自身做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自己的言行很大概率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不知大家怎么看?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3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