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和漢書的異同 中國古代文學(xué)(關(guān)于《史記》的文學(xué)常識)
《史記》和《漢書》
秦代因為存在的時間太短,所以在文學(xué)上并沒有取得大的成就。散文方面,只有《呂氏春秋》和《諫逐客書》影響較大。
漢代的散文遠比秦代散文成就突出,是我國古代散文的另一個繁榮期,不僅政論散文發(fā)展迅速,歷史散文也蓬勃發(fā)展,出現(xiàn)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及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
西漢在散文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的有賈誼、晁錯、司馬遷、劉安和劉向等人。成就最高的散文家是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字子長,其生卒年和出生地在學(xué)術(shù)界一直存有爭論。他出生在一個史官家庭,他的父親司馬談曾任太史令。司馬遷受家庭的影響,自幼喜歡讀書,10歲就開始讀用先秦古文字寫成的文獻,儒學(xué)大師孔安國、董仲舒都是他的老師。在他繼父親職位任太史令的時候,他更是利用一切機會廣泛閱讀。除了從書本學(xué)習(xí)知識以外,20歲的司馬遷還曾親身到各地漫游,實地考察訪問,搜集資料,求證史書記載和歷史傳說的真?zhèn)巍?/p>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一直想編寫一部包括戰(zhàn)國到秦漢歷史的通史,但可惜的是,他這個修訂史書的心愿一直到死也沒有能完成,于是他將希望寄托在司馬遷身上,臨死前囑咐司馬遷不要忘記。司馬遷接受了父親的囑咐,決定開始修史。從公元前104年開始,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史記》)的寫作。公元前98年,司馬遷為戰(zhàn)敗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惹惱了漢武帝,被捕入獄,并處以宮刑。李陵之禍給司馬遷的心理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雖然他忍受著這個奇恥大辱,出獄后繼續(xù)寫作,但他的寫史動機已從一開始的總結(jié)歷史、頌揚圣君賢臣的功德變成了借寫史書來抒發(fā)自己的憤懣不平,即從潤色鴻業(yè)變成了發(fā)憤著書。到公元前91年,《史記》的寫作基本完成。
司馬遷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年的歷史。雖然《史記》在許多方面借鑒和繼承了先秦散文的寫作風(fēng)格,但司馬遷在創(chuàng)作時就抱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安書》)的宗旨,所以全書的體例和以往的歷史散文不同。它不是《春秋》那樣的編年體,也不是《國語》那樣以國別來寫成的史書,而是由12本紀、30世家、70列傳、8書、10表組成,共130篇。其中本紀主要以年月為序記載帝王的言行事跡,時代越遠的,記載越簡單,時代越近的,記載越詳細;世家主要記載王侯貴族之家的事情;列傳主要記載不同階層的重要人物,有一人一傳,有多人合傳,還有同一類人物歸入一個列傳的,如儒林列傳、循吏列傳、酷吏列傳等;書記載禮樂、經(jīng)濟、文化、天文、歷法等典章制度方面的內(nèi)容;表是各個歷史時期帝王諸侯國間的簡單大事記。作為紀傳體史書,本紀是全書的綱領(lǐng),其他如世家、列傳、書、表都以本紀為中心展開。這種以人物為中心的體例是司馬遷的首創(chuàng),全書中最有文學(xué)價值的部分也正是人物傳記。
司馬遷以神來之筆創(chuàng)作了這部歷史散文《史記》,他在展示人物活動的同時再現(xiàn)了三千年的歷史,但全書中有著作者自己身世之感的寄托,所以在人物傳記的編排上,作者巧用匠心,既尊重歷史事實,又有自己對事情前后因果關(guān)系所作的思索,同時又隱藏著自己的情感和評判。如項羽被司馬遷歸入本紀,一代儒學(xué)宗師孔子、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陳涉被歸入世家,而且許多下層人物也被司馬遷寫進了書里。《史記》在塑造人物形象時,采用了互見法,即將一個人物的主要特征放在他的傳記中,但在別人的傳記中也有對這個人物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的介紹,所以必須將人物的相關(guān)傳記放在一起閱讀才能真正全面了解這個人的性格。因為作者廣泛閱讀各種文獻,又多方面收集材料,除了去實地調(diào)查外,還和不同階層的人物進行接觸,所以《史記》的材料來源是豐富而且真實的。《史記》傳記中的人物廣泛,形象生動。書中有四千多個人物,帝王將相、布衣小民、諸子百家、刺客游俠等都有所涉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個性突出,人物之間絕不雷同。
作為我國史傳文學(xué)的杰作、歷史散文最高成就的代表,《史記》對后世的影響深遠。一方面,后世的歷史學(xué)家和散文學(xué)家都紛紛學(xué)習(xí)它的寫作技巧、風(fēng)格等,紀傳體通史這一體例也成為后世史書慣用的體例;另一方面,《史記》作者“發(fā)憤著書”的精神和書中人物的人格魅力鼓舞了后代的作家,而且《史記》中的不少故事也成為了后代小說、戲劇等的素材來源。
東漢的散文有新的發(fā)展,不僅政論散文繼續(xù)發(fā)展,歷史散文也有新作產(chǎn)生,同時一些新的散文樣式,如游記、碑文等開始出現(xiàn)。代表作家有班固、趙曄、王充、王符等人,其中以班固的《漢書》最為有名。
班固(32—92),字孟堅,陜西人。他的父親班彪曾不滿當時人對《史記》所作的增補,寫成《后傳》65篇,想重修漢史。班固在父親死后,繼續(xù)寫作。公元62年,有人告發(fā)班固,說他私自改作國史,班固被捕入獄,書籍也被查抄。他的弟弟班超給漢明帝上書為他辯護,最后漢明帝任命班固為掌管和校定圖書的蘭臺令,并下詔讓他編撰《漢書》。后來,班固跟隨大將竇憲出征匈奴,兵敗后,被免官,最后死于獄中。班固死后,他的妹妹班昭完成了《漢書》中一部分內(nèi)容的寫作。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主要記敘了從漢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歷史。《漢書》繼承了《史記》的紀傳體體例,但也有了一些變化。首先,《史記》是通史,時間跨度長達三千年,而《漢書》只記載了漢代一個朝代的歷史。其次,《漢書》有12篇紀、8篇表、10篇志、70篇傳,共100篇。《史記》的“本紀”在《漢書》被稱為“紀”,“列傳”被稱為“傳”,“書”則被改為“志”,《史記》的“世家”在《漢書》中被取消了,那些貴族世家一律被編入傳中。最后,在內(nèi)容上,《漢書》與《史記》有些不同。比如:《漢書》中多了《史記》中沒有的《惠帝紀》,《史記》只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漢書》則接著寫了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等6篇帝紀。《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在《漢書》中被移入《陳勝項籍傳》。《漢書》的編寫體例被后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3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