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耽誤上學,這是一個十分關(guān)鍵的問題,說明孩子的自覺性很強,自己規(guī)定好,也知道在什么時間內(nèi)不能玩游戲。但是這樣的方式,孩子不聽,家長也不認為,因此家長對于孩子玩游戲的管理也比較簡單粗暴。
家長想要和孩子“約法三章”,就一定要了解孩子玩游戲的目的是什么,根據(jù)孩子的想法和興趣,和孩子做好約定。
1.孩子玩游戲的時候,家長要分清楚游戲是用來放松,還是因為健康的原因,家長需要和孩子一起在游戲中享受快樂。
2.如果孩子的自制力很差,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在手機上做一些練習,引導孩子通過游戲鍛煉自控能力。
3.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約束力,讓孩子在玩游戲的時候,學會自我管理,學會自律,并不是一味的沉迷于游戲之中。
《少年說》里,小學生葉子健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他說:“小時候,我不愿意學習,因為學習太苦太累,直到我高中畢業(yè),我才發(fā)現(xiàn)學習的苦就不苦了,不需要再去吃學習的苦。”
所以,吃苦的本質(zhì),不是學習本身,而是孩子是否能在吃苦中得到成長。
父母如果不懂得引導孩子進行自我管理,一味地讓孩子享受吃苦,也不懂得引導孩子建立自我管理。那么,孩子很有可能會變成“巨嬰”,遇到困難、遇到麻煩非但不自己去解決,而是依賴父母、老師,甚至啃老。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培養(yǎng)習慣。”
有遠見的父母,從不讓孩子落后于同齡人,懂得放手,讓孩子從基本的生活獨立能力開始,讓孩子獨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懶”的寒冬,孩子就能學會獨立,懂得自律。
想讓孩子有自律,父母先要自律。
自律的父母,孩子才會有真正的自由。
02
《少年說》中的小學生葉子健,在開學第一天就因為不想上學,在父母的強迫下,躲在家里裝病。
媽媽看到他不愿去上學,也不問緣由,就一頓罵:
“你為什么不想上學?小小年紀就知道要好好學習,你真讓我失望。”
他委屈地哭了,說自己壓力大,如果不好好學習,長大后就要成為爸媽那樣的人。
然而,他的一句話卻被父母牢牢記在心里,他只能用不上學來逃避現(xiàn)實。
父母看到他那充滿怨恨的眼神,覺得他是一事無成,完全失去了所有的希望。
終于等到孩子有一天,他們再也不想去上學,他們才發(fā)現(xiàn)孩子已經(jīng)病了。
萬幸的是,這位母親后來意識到孩子的心理有問題,愿意接受心理咨詢,帶孩子看心理醫(yī)生。
心理咨詢師開聽完后,立刻對這位母親說:
“你的孩子為什么要退學?是什么原因讓孩子退學?”
母親說:
“我和他爸都是名校畢業(yè),沒怎么管過他,導致他成績不好,不思進取,整天在外面惹是生非,好吃懶做,玩耍打鬧,完全就是被社會毒打死讀,混在一起,一輩子也要受其毒打。”
但這位母親顯然不相信醫(yī)生的診斷,自行給孩子辦理了休學。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了孩子對母親的極度不滿,是母親對孩子的放任自流,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設(shè)想的。
有句話說得好:“子不教父之過。”
而這位母親的做法,就讓事情的發(fā)展走向走向失控。
02
為什么孩子會有“開學恐懼癥”
除了生理因素,孩子“開學恐懼癥”的原因,也跟家庭有關(guān)系。
英國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說:“孩子應(yīng)該能理解父母的感受,并表現(xiàn)出他們與成人的行為不一致,包括他們的愿望、要求和規(guī)則。”
有些家長,為了照顧孩子,聽到孩子說“我想上學”時,就會馬上暴跳如雷,覺得孩子是在給自己找麻煩,所以只要孩子不想上學,就開始軟硬兼施地講道理,威逼利誘。
這些父母的出發(fā)點基本上是好的,覺得上學是孩子唯一的出路。但是在“厭學”的情緒中,孩子的痛苦和捶胸頓足的父母都覺得是對孩子好,這種情況并不是厭學的第一反應(yīng)。
第二反應(yīng)是父母對孩子的學習行為進行了指責,認為孩子不上進、不努力、不爭氣。
對于孩子的學習情況,很多家長表示很是“無計可施”,甚至還有家長表示自己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給孩子補課,但收效甚微,甚至還對孩子產(chǎn)生了不信任。
其實對于很多家庭來說,孩子成績不好就是沒有付出那么多的努力,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情況。
于是家長們對于孩子的學習都會采用比較激進的方法,希望孩子能夠有所提高。但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是逐步上升的,只要孩子的成績一直原地踏步,就很有可能落后,但是努力卻沒有得到最起碼的進步。
想要提高孩子的成績,家長必須先做好這3件事
1.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學習上面,那么就很有可能是存在著一個明顯的問題,那就是孩子的注意力總是不能有效的集中,沒有辦法集中自己的行為,所以在學習的時候,就會顯得比較乏味。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0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