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孩子愛偷東西應該如何教育?
孩子喜歡偷東西,也許只是因為孩子不懂得什么是正確的行為,在教育過程中,很多家長都是嚴陣以待,讓孩子承擔不該承擔的后果,家長用打罵、打罵、捆綁、批評的方式教育孩子,以為這樣孩子就能改正,但是他們卻總是忍不住,趁家長不注意,偷竊、搶劫等情況,反而肆無忌憚的去玩游戲,有些家長不以為然,孩子有了偷東西的壞習慣,是個好事。
那么什么是偷竊行為呢?孩子偷東西應該如何教育引導?
偷東西并不是一件十惡不赦的事情,因為孩子還沒有建立起道德和法律意識,需要家長的教育和引導,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去監(jiān)督孩子,稍微偷東西,都會讓他感到害怕,要是多次偷竊,他的是非觀就會因為錯誤被無限放大,日后的道德和法律后果就會由他來承擔。
所以在教育引導孩子的時候,我們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不要給孩子隨意貼標簽
孩子有偷東西的行為,不管是出于何種動機,我們都需要跟孩子去溝通,聽取他的意見,告訴他這樣做是錯誤的,甚至可以為他做出一些示范。
比如說孩子偷拿東西是為了得到獎勵,而不是為了自己本身。父母要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如果父母不允許孩子偷拿東西,那孩子的第一選擇就是主動拿,這就是正確的方法。
第二,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比如說你想讓孩子收拾東西,如果我們一上來就說“你看看你,這么邋遢,什么都做不好!”我們就會說“你怎么這么懶!這么不自覺!”
第三,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簽
比如說孩子在家不寫作業(yè),父母一生氣,說“你怎么這么不自覺!”就容易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簽,說他就是一個“拖拉磨蹭的孩子”。他的背后是父母的“目標導向”,孩子沒有目標,父母的目標是“他的人生目標不需要你幫忙制定”。他就是一個“被人指揮”的人,他也就是你口中的“問題孩子”,是一個不爭的“壞孩子”。
第四,父母的催促和責備會破壞孩子內在的安全感,讓孩子產生“我做不到,我很差勁”的自我認知
所謂的“積極心理暗示”,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一種主觀評價,積極的心理暗示能使自己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到的,從而產生積極的心理暗示。
家長的焦慮情緒會在無意中傳遞給孩子,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孩子面對學習,心理壓力過大,就會有心理障礙,長此以往,就會產生厭學情緒。
第五,父母的情緒不穩(wěn)定,是引發(fā)孩子厭學的最主要原因
學習本身就是一種需要調動大腦進行思考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自身的情緒也會產生很大的波動。如果孩子本身的心理素質較差,或者對自己的能力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也會產生畏懼心理。
比如有的孩子因為學習基礎差,作業(yè)不會寫,考試考不好,就會產生自卑心理。此時,如果家長沒有發(fā)現孩子的這一心理障礙,只是一味地指責孩子,就會導致孩子更加厭學,嚴重的還會使其產生厭學的情緒。
第六,學習方法不當,導致孩子對學習失去信心
在許多孩子的心目中,學習是一件痛苦而枯燥乏味的事情。他們沒有辦法將自己的聰明才智施加于學習上,學習壓力始終是孩子心頭的重重負擔,他們也不知道該怎么去正確排解這種壓力。一旦壓力之下,孩子就會產生厭學的心理。
第七,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無法克服,自卑心理會不斷地伴隨而生,形成惡性循環(huán),無法維持學習積極性。
這是導致孩子厭學的最重要的原因,家長要想辦法幫助孩子克服困難,使孩子重新對學習產生興趣。
第七,孩子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對學習感到厭倦,父母要重視
如果孩子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說明孩子對學習缺乏興趣。父母要及時對孩子進行鼓勵和表揚,讓孩子有成功的體驗。只有當孩子對學習有興趣時,學習才有起色。
這里的鼓勵并不是說,父母對孩子學習的看法正確,孩子在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就有成就感,這方面的培養(yǎng)可以讓孩子找到成就感。
家長在這個階段對孩子有要求是正常的,我們需要接納孩子的這種狀態(tài),不要讓孩子總是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不滿意。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要與孩子共同面對問題,用“人來幫助”、“我們幫助”來代替指責和批評。
第二、幫助孩子克服困難,設定清晰的目標。
失敗并不可怕,要讓孩子知道,只要他去努力了,就可以去突破,且行且珍惜。
孩子如果失敗了,不要擔心,也不要否定他的決定。
“為了保證不失敗,我可以再來一次!”
“這次很難,但我一定會成功,因為我一定能成功!”
“我是最棒的,我最聰明!”
“孩子,我知道你在努力,你說說的時候,一定要降低自己的目標,其實就是根據自己的能力達到目標。”
“你只要不畏懼失敗,我就一直支持你,陪你度過這段時間。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0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