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剛過,我看到假期中很多父母不僅不帶孩子出去玩,還要逼著孩子學習。尤其是很多初、高中學生的父母,生怕孩子成績下滑,考不上理想的高中、大學,所以就剝奪孩子的休息時間,逼著他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去學習。其實這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因為父母過度關注孩子的成績,只會導致孩子厭學。為什么會這樣呢?下面我分三點來談談。
1、父母過度關注成績,會給孩子造成巨大壓力,導致孩子厭學。
很明顯,父母對成績的過度關注,對孩子而言是一種巨大的心理壓力,這樣孩子的內心就會被“好成績”所綁架,他會覺得學習不再有樂趣,而純粹是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做的苦役。而一旦成績稍有下滑,就會遭到父母的質問,孩子可能因此陷入擔憂、焦慮之中,長期如此,孩子的身心備受煎熬,就會覺得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最終導致厭學。
當然有的父母可能會說,“人有了壓力才會有動力啊。”那我要說,首先壓力也要適當,過大的壓力不僅不會轉化成動力,反而會使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產生厭學情緒;第二,父母的期望就已經是非常大的隱形壓力了,父母不應該再用批評、責罵、甚至體罰的方式,給孩子施加更大的壓力;第三,最好的壓力是孩子自己給自己的壓力,比如孩子自己想要考上哪所名校,這樣的壓力才能轉化為動力。
2、父母使用懲罰會導致孩子厭學。
父母過度關注成績,必然就會使用獎勵和懲罰的方式來促使孩子去學習。這里,先來談談為什么懲罰會導致孩子厭學。
心理學上對懲罰的定義是:通過施加外部刺激,降低某種行為在未來的出現概率。懲罰分為兩類:正懲罰和負懲罰。所謂正懲罰,就是通過施加孩子不喜歡的刺激來減少其不良行為,比如孩子考得差了就把他打一頓。而所謂負懲罰,就是消除孩子喜歡的刺激來減少他的不良行為,比如孩子考得差了就不給他零花錢。
由此可見,懲罰要有效果,必須讓孩子感到痛苦,懲罰帶來的痛苦越強烈,懲罰才越有效。若懲罰沒有讓孩子感到痛苦,那根本是沒有效果的。
所以也就可以看到,懲罰是有副作用的,那就是會讓孩子將學習和痛苦聯結起來,最終把學習視為一件讓人痛苦的事情,最終導致他厭學。
另外,長期的懲罰還會導致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這個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當時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實驗過程如下: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無法逃避電擊,于是就在籠子里狂奔,驚恐哀叫。多次實驗后,蜂音器一響,狗就趴在地上,驚恐哀叫,也不狂奔了。后來實驗者在給電擊之前,就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倒地呻吟和顫抖。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為什么它們會這樣呢?因為它們已經通過“學習”知道了一切行為都是無用的,于是就放棄了抵抗。
所以,人類其實也是一樣,孩子若經常都到父母的懲罰,這些痛苦的經歷累積起來,會讓他產生一種絕望的情緒,他會認為不論自己多么努力,都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從而產生“習得性無助”。當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時,他們就會厭學,并且放棄努力,破罐子破摔,喪失上進心。
父母要想避免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就需要在孩子考試失利時放棄懲罰,可以幫助孩子正確分析考試失利的原因,然后做針對性地訓練,加以改進;當然若父母沒有這個能力,那最好就是不聞不問,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去分析改進。
3、父母使用獎勵會導致孩子厭學。
下面來談談獎勵為什么會導致孩子厭學。因為實際上,獎勵和懲罰對孩子而言都屬于“外部動機”,心理學上已經指出,“外部動機會減弱內部動機”,最后孩子就會失去學習的“內部動機”,而產生厭學情緒。
比如心理學家德西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德西將志愿者請到實驗室里,讓他們花三十分鐘的時間玩拼圖游戲。志愿者被分為兩組,一組只要拼出指定的形狀,就可以得到金錢獎勵,而另一組則沒有獎勵。三十分鐘之后,德西離開了十分鐘,他觀察志愿者是否會繼續玩拼圖。他發現“無獎勵組”的志愿者更愿意繼續玩拼圖,而“有獎勵組”的志愿者往往立馬就把拼圖游戲丟在了一旁。
由此可見,獎勵會消解志愿者玩拼圖的興趣。因為金錢獎勵是一種負面心理暗示,它會讓志愿者覺得拼圖游戲是一個艱難枯燥的任務。志愿者會想:“這個拼圖游戲肯定不好玩,所以才要付錢讓我來玩呀!”所以,志愿者玩拼圖就完全變成了一個為了得到金錢獎勵而做的苦役,一旦這個過程結束,他就不想再玩拼圖了。
所以,父母若想保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就要慎用、少用“獎勵”。“ 獎勵”包括“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物質獎勵”如給孩子零花錢,或是許諾買名牌球鞋等等。而“精神獎勵”則是通常所說的表揚。大家可能會有些吃驚,難道表揚也有害嗎?沒錯,因為表揚也是一種獎勵嘛,過多的表揚,也會使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表揚而學習,最終也同樣會消解其對學習的興趣。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就提出最好使用“我-信息”代替“表揚”。所謂“我-信息”就是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比如孩子物理考了90分,你拿到他的卷子,不要說“嗯,這次考得還不錯。”而最好說,“你考這么高,讓我很高興。”前一句是“表揚”,后一句就是“我-信息”。 即“表揚”說到底是一種外部評價,其實還是父母在居高臨下地對孩子做出判斷,還是會讓孩子不舒服的,另外很多表揚其實聽起來就是批評,比如這句“嗯,這次考得還不錯”,那不就是說“之前考得都很差”嘛。所以建議父母少用“表揚”,多用“我-信息”。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