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該咋辦?孩子厭學該咋辦?
三年前,小飛的父母去新疆打工,孩子在去新疆的時候小飛在新疆生活。現在,他們又來到新疆進行家訪。我們目前在新疆干預的一個項目是切斷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聯系。
對小飛來說,家是他成長的避風港,是他在學校里想回家的溫暖港灣。現在,他說,他討厭父母把他關在家里,他討厭學校生活,厭惡同學的歧視,他還恨上了網絡游戲。
也許,對于家長來說,孩子的種種行為,恰恰說明了他與家庭的鏈接斷裂,是他心理上出了問題,他需要家庭的溫暖和愛。但是當他不愿意面對現實的時候,就會想到網絡游戲,這會給他帶來極大的心理落差,甚至會出現幻覺和攻擊行為。
從網絡成癮到自殺的人數超過5700萬,其中青少年的比例超過200萬,13歲到18歲的青少年,接近80%。中國的青少年網癮比例不斷上升,達到60%。
到底是什么讓孩子網癮越來越深?
網癮的背后,是孩子渴望被理解、被接納、被認可的需求沒有被重視,所以才會患上“網癮”這個稱呼。
我們可以看到,網癮的背后,是孩子在用另一個行為模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吶喊。
孩子其實是有夢想的,只是在現實里找不到令他滿意的地方,所以用了網絡。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網癮的背后,一定有你不知道的原因。
想要孩子遠離網絡,就要先找到原因。
知乎上有一個網友曾講述了自己初中時期最喜歡的男生。
他成績優異,愛好廣泛,但是卻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多次自殺未遂。
這個世界上,愛他的人沒有一個是父母,更沒有一個是父母的原因。
有的父母是為了彌補,可有的父母卻是對孩子生活失去控制,
在他們心中留下難以彌補的創傷,然后去尋求其他補救。
其實,很多孩子的抑郁癥,就是因為父母對他們生活缺少關愛。
孩子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卻不懂得給予他們足夠的愛和陪伴。
正如小北在遺書中說:
“他走了,我卻只記得他坐在我的最后一排,是個溫和的父親。”
有些父母總是在孩子出事,留下幼小的孩子,
他們承擔了照料者的責任,
卻不知道他們的艱辛。
3、孩子為什么不愿意與父母親近
有些孩子在被父母長期侵犯后,
會慢慢地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他們不信任父母,
不愿聽他們的意見,
只因為父母總是高高在上,
說一不二地批評他們。
所以,
他們迫切地希望父母能夠理解自己,把自己當成大人而不是小孩,
他們更愿意跟你交流。
這,是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系。
結局很好。
第二種:相信孩子
網上有這樣一個話題:
怎樣的父母能夠培養出一個自信的孩子?
點贊
點贊
引發網友熱議。
有人問:“怎么的父母會讓一個不自信的孩子成為自卑的孩子?”
父母擔心自己的言行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
也擔心自己會打擊孩子,
比如說,
當眾批評、辱罵,
覺得孩子是廢物、不爭氣,
卻沒有想到,
讓孩子成了自卑的孩子。
原因很簡單:
他們沒有得到父母的信任,
父母否定他們的能力,
希望他們做得更好。
孩子沒有得到父母的尊重,
他們很難變得自信,
更加自卑。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這種“習得性無助”會導致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和自我認知,
從而導致孩子變成自卑的人。
2)父母的焦慮情緒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很容易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
他們會覺得自己無論怎樣努力,也是徒勞無功的,
覺得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讓父母滿意,
覺得自己不可能變得優秀。
當遇到困難時,他們會下意識地選擇退縮,把失敗歸結為自己的無能。
這也是為什么孩子會把失敗歸咎于父母的教育,
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相信自己能夠取得成功,
只能把失敗歸結為自己天生的能力差,
從而不愿意去嘗試和努力,
于是,失敗就成了他們唯一的動力。
他們總是會在意孩子的考試成績,總是希望孩子可以有一個好成績,
而對于他們而言,“成績”就是自己學習的最大動力,一旦有了這個動力,學習的這根“拐杖”就會杖自動出現在孩子的身上,
讓孩子覺得沒有什么可怕的,這樣就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最終也就不會產生嚴重的后果了。
“3分”:要看孩子的學習水平和學習態度
這是中國家長比較關注的一個方面,其實并不是特別的重要的方面,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去評估孩子的學習水平和學習態度。
比如說,孩子是否在老師的要求下完成了作業,能不能按時完成了預習,這些都是需要看孩子的學習態度的,
如果一個孩子確實有很好的學習習慣,那么這個孩子的成績應該不會差到哪去。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1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