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網癮怎么辦?很多家長也關注到孩子沉迷手機,甚至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擔憂。
到底怎么做才能讓孩子真正喜歡上學呢?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
老師和家長最關注的是網絡問題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們知道,互聯網是一個比較前景廣闊的行業,各種信息、技術、流行、熱門的信息非常多。
我們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孩子正在看《奧特曼》,興高采烈地給大家表演奧特曼的片段,大家也都很激動,然后,這個孩子就出現了很嚴重的情緒失控,把書撕得粉碎。
這個時候,家長在旁邊叫停,告訴孩子“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不可以”。在家長看來,孩子情緒的發泄口頭禪,他可以當作是痛苦的來源,但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當家長真正做到共情以后,能理解孩子,并愿意在孩子發脾氣時耐心去傾聽,給予正確的引導,這就是共情。
什么是共情?
共情,又被稱為是“情感同理心”、“情感同理心”,通俗易懂,但卻蘊含著豐富的內容。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
共情指的是一種設身處地向他人了解自己情緒的能力,是一種與自己情感相同的能力。
一個人的情感同理心,需要后天的培養,而不是靠父母的說教。
3歲以下的孩子,有選擇的權利,同時也有自我約束力,如果你的孩子經常鬧情緒,行為不端,請先自省,是不是日常的教養方式出現了問題。
之前,看到過一則新聞,一位媽媽輔導孩子寫作業時情緒失控,氣得對孩子吼叫,孩子害怕地跑回房間,沒想到媽媽也追到了房間,跟孩子打了起來。
之后,媽媽更加暴力溝通,跟孩子的關系日益緊張,最終導致孩子離家出走。
其實,真正導致孩子離家出走的原因是因為親子溝通不暢,媽媽經常吼叫孩子,造成孩子內心恐懼、緊張,進而對媽媽失去了信任感,這是中國家庭教育中的“惡性循環”。
01
媽媽愛發脾氣,孩子內心恐懼、害怕
研究發現,如果媽媽經常吼孩子,孩子的內心就會發生恐懼、害怕、害怕的心理活動。
所以,孩子的內心會產生恐懼心理,不敢靠近媽媽,不敢跟媽媽說話,甚至連哭都不敢哭。
媽媽平時對孩子要求嚴厲,經常會用嚴厲的話語打擊孩子,孩子在充滿暴力的環境下成長,就會慢慢變得自卑,變得敏感,不敢跟別人溝通。
當孩子沒有安全感的時候,就會變得沉默不語,喜歡把自己封閉起來,跟媽媽的溝通也變得非常的困難。
02
總是喜歡跟媽媽對著干,孩子內心恐懼,缺乏安全感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家庭都是由媽媽和爸爸組成的,由于媽媽的性格變得非常的急躁,沒有耐心,經常會對孩子發脾氣。
而且,媽媽對待自己的孩子,也會非常的苛刻,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好孩子。
所以在媽媽的這種教育方式下,孩子也會變成了小霸王,因為在媽媽的眼里,自己只有成績好,成績不好,沒有優點,將來沒有工作,將來沒有老婆孩子也會有苦頭,沒有孩子,媽媽會很辛苦。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對媽媽的要求是很高的,也是比較敏感的,一旦孩子做的不好,她們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所以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才會讓孩子對自己的成績越來越緊張,反而變得更加的叛逆。
在媽媽極端的情緒下長大的孩子,內心都是有陰影的,對于媽媽的情緒,也是一樣的,這樣的孩子內心是不健康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媽媽的情緒都是不穩定的,或者說媽媽的焦慮狀態會不斷的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媽媽要做到情緒穩定,才能為孩子帶來幸福,為孩子的成長帶來安全感,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當我們不開心的時候,千萬不要去沖孩子發泄,這樣只會讓自己情緒的不斷的失控,孩子的內心會變得越來越叛逆,
而且很可能會出現讓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的情況,最后成為無法管教的惡魔。
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有效的管教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好,在這里,小編給大家推薦一本《正面管教孩子的50冊》
,這本書中有很多關于情緒管理的方法,并且還有很多的小故事,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這本書是根據真實案例進行改編的,是由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發起的,孩子們從三歲開始就會從無數個家庭得到幫助,可以說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教育專家。
而且這本書中每一個故事都有精美的配圖,每一個故事都有優美的配圖,都配有拼音,可以很好的解釋孩子為什么發脾氣,以及應該如何正確的與孩子溝通,教會家長該如何跟孩子相處。
書中有很多的正面管教的方法,比如跟孩子做游戲,一起去踢球,一起去散步,還有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感,讓孩子學會基本的情緒管理,當孩子發現自己情緒有些不好的時候,先自己靜一靜,給孩子做出一個榜樣,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父母要多想想自己的問題所在,慢慢的去疏導孩子。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2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