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學被打的電視劇《少年派》劇照
那一天晚上,女兒陪著媽媽挑燈夜讀,第二天才回到學校,她想知道,為什么一個愛讀書的孩子,會這么討厭讀書呢?
其實,看完這部電視劇,我們就不難發現,“愛讀書的孩子”,就是一個多么令人毛骨悚然的人物。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讓孩子4-8周重返學校愛上學習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那個男生不知道,他是一個賣包子的,直到母親去世,才發現他一直生活在街頭。
媽媽不是看起來比其他人都要嚴格,但是她也把自己的苦悶和不愉快都藏起來了。
媽媽是一本教子手冊,她會給孩子看,也會給孩子看,但是不管怎樣,她都覺得孩子的眼睛是最珍貴的,對孩子也是最好的保護。
那么,媽媽的這種做法對孩子會有什么影響呢?
1. 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有超強的自信心,其實只是這種心理不強大的表現,并不是孩子本身有問題,而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因此,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總是挑剔孩子,只會批評孩子,不相信孩子,也不相信孩子,最終會導致孩子越來越差,對孩子的成長也是非常不利的。
2. 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經常會聽到一些父母說,為了孩子好,不想讓孩子吃苦,一定要讓孩子吃點苦。但是,孩子真的必須得吃點苦嗎?父母之所以這樣做,都是因為他們不相信孩子能夠自己能夠獨自完成某件事情,所以,他們害怕孩子會有退縮和退縮的行為。這樣的父母看似“培養”了孩子,實際上,培養了孩子很多不良行為習慣。這樣的父母沒有原則,因為他們對孩子缺乏原則,沒有底線,所以,在孩子的心目中,他們是不可以犯錯誤的。當孩子不能夠勇敢試錯時,父母的正確處置會讓孩子在犯錯誤的過程中吸取教訓斥。
六、孩子在家缺乏家長的陪伴,在學校不受老師的關注
有些家長十分寵溺孩子,孩子做錯事,他們就會幫孩子找理由,說孩子比同齡人笨,缺乏運動鍛煉,并且認為,孩子的毛病都是孩子自己造成的,孩子成績不好,就歸咎于孩子自己不努力,于是他們對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問,到最后孩子不想學,退學,輟學。
另外一類父母,因為自己文化水平低,沒能給孩子正確的教育方向,只知道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讓孩子學習課本知識,給孩子打雞血,從幼兒園到小學,孩子一直是以孩子的成績在班級前幾名,再到初中,孩子的成績居于年級的倒數第一名。
這種父母把孩子當成了機器,孩子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得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想成為的樣子,而不是我們想要的樣子。
記得曾經看過這樣一部電視劇,劇中有個叫《小歡喜》的女孩,她的父母希望她能考上清華大學,在激烈的競爭中她卻沒有考上,只考上了一個二本院校。
然而她卻說自己要去清華大學,媽媽覺得“好好學習,別的方面都可以”。她的父母尊重她的選擇,給予了她最大限度的自由,她沒有耽誤學習,最后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而爸爸這種“放養式”教育的教育方式,卻給了她無盡的壓力,以至于她到后來不堪重負的地步,選擇了自殺。
《小歡喜》中的學霸喬英子,是在媽媽高壓的管教下,不堪重負。英子的夢想是成為一名作家,但是媽媽從來不愿讓她去,她的夢想是做一個主持人。宋倩,為了讓女兒考清華北大,不僅替女兒做清華北大的題,還強迫女兒考清華北大。
英子也曾想去南大,但是媽媽堅決不同意,她把自己的航天夢撕碎了,離家出走。
媽媽的高壓控制欲,讓英子想要逃離,但是最終卻逃離不了,離開宋倩的控制欲,跳海自殺了。
北大畢業的高材生,卻患上抑郁癥,選擇跳河自殺。
如果父母不能夠在孩子小的時候,做好榜樣,充分的引導,讓孩子明白自己真正該做的事情是什么,不應該做的事情是什么,將來的人生是不會太痛苦的。
三、父母和孩子,如何學會自我管理
通過學習,孩子逐漸明白了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
孩子從確立人生目標的時候開始,就開始有了自主性,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就逐漸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一個孩子能夠在30年后成為什么樣的人,要看他的父母是什么樣的人。
因為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尊重孩子,引導孩子自主學習,孩子不僅僅會有學習的動力,也會有學習的動力。
相反,如果父母完全不管,放任孩子,孩子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
那怎么辦呢?
其實也很簡單,父母在孩子學齡前就要開始約束自己,首先自己要成為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然后呢,可以和孩子約定好,什么時間可以玩,什么時間不可以玩,什么時間可以學習,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玩什么,而不是一味地讓孩子去學習,也可以給孩子規定一個玩耍的時間,包括學習的時間,至于孩子能玩什么,時間呢,還有父母的陪伴。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3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