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十八歲不聽話,十八歲不工作,你愛咋地咋地咋地,沒有擔當。
有些家長也會有一些“心理”,是不是咱們之前不太注意的事兒,現在開始在腦子里就蹦出來了。好像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你帶他一起去老人院去,他會害怕和緊張。
可是等他長大一點,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是“有后援”,人沒了后援就大不一樣了。當孩子總是表現出一些小情緒,或許是孩子在表達一個需求,你會理解,你會原諒。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可是當他大了以后,你會發現,有些事兒不管用了。于是你總會催促孩子,這個孩子在沒有被滿足的條件下長大,很容易變成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
所以,當我們老了,他也總是要拉著你,讓你去安慰、去安慰。
而當你生病了,他卻不知道怎么照顧你,也不知道照顧你。
你總是感覺他也在嘶吼,但你卻覺得他在呼呼啊,特別是那些孤獨癥患者,他們卻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殘。
所以,當你發現你的孩子有自殘行為時,請不要去跟他們說“這個時候你不要去罵他、不要去打他,要學會跟他說話。”
這時候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時候他是不會聽你說什么的,你說再多都是無用的。
你說你要聽完他,而且要聽他說話,并且要理解他說的內容。
比如說,在他哭泣的時候你可以輕聲地說:“孩子,你現在是不是很想哭呀?”
孩子這時就會開始哭的。
其實,他自己有情緒是很正常的,你可以理解。
在這個時候,不要說“你不要哭,你不要哭”,這樣的話,因為孩子真的會傷心了。
然后,你可以說:“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因為你這樣做,我很難過,所以你才會難過。”
如果孩子繼續哭,你可以說:“你是不是希望現在就開始不哭了,因為我們之前說好了,只要在完成了作業,就可以看一集動畫片。”
這樣的說話方式會讓孩子知道,哭是沒有用的。
但是,你要表達情緒,是因為我們之前有約定。
我們要尊重孩子,允許孩子哭。
情緒沒有對錯之分,只有不符合規則的情緒,才是真實的。
我們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同時也要允許孩子有情緒。
這不是縱容孩子哭,而是教會孩子認識情緒,認識自己的情緒。
正確的做法是:
一開始先允許孩子哭,允許他發泄情緒,“哭有什么用,哭有什么用?”
當他哭的時候,引導他說出自己的需求。
如“我有點累了,我想回家休息”“我有點想打針,我有點想睡覺”“我有點害怕,我不想去幼兒園”“我害怕醫生扎了針,醫生扎了會扎眼睛,會疼”
等。
盡量避免這些讓他恐懼的事情發生。
當孩子哭的時候,你需要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反饋,而不是簡單粗暴的說“你不舒服”“別哭了”“不就哭了嗎?”等等。
而是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一個反饋,告訴孩子:哭是不對的,哭也是不對的。
當他的行為得不到父母的反饋,他的情緒就會憋住,這時就要說出來。
這樣做,可以讓孩子覺得,即便是自己哭泣,父母也一樣會關注到自己,并對自己表達的內容給予重視。
等到孩子慢慢平靜下來,也會講道理,告訴他這個事情不對,為什么這么做?這樣做能有什么好處?
“孩子,你哭完這一段時間,我會在這個過程中跟你講講為什么,以后你能不能堅持下去,你以后可以更好地給我看,如果我也同意的話,我們再來一個討論,怎么樣,可以更好地處理這件事情。”
“孩子,以后我們說這件事情的時候,你一定要怎么做,也就是不能自己哭,媽媽再也不管了。”
4、冷處理
孩子鬧脾氣的時候,家長會選擇冷處理。
有的家長立刻跟孩子講道理:“寶寶,再這樣鬧脾氣,媽媽也不要你了。”
可是家長的做法往往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因為孩子會對家長的做法產生疑問,“我這樣做對嗎?”“我這樣做對嗎?”
為了得到家長的關注,孩子會去做一些不恰當的行為。比如,開始跟家長撒謊、故意搗亂等。
所以,父母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出現“你怎么這么不聽話”、“你再這樣就怎樣”的情況,否則等到孩子和你產生了對立情緒,你就更加責怪孩子。
你可以說:“寶寶,媽媽其實很想讓你把糖果吃下去,但是我們吃不下哦。”
2.理解孩子的感受
“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但媽媽這樣做是不對的。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4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