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游戲就是沉迷嗎?
還記得大學那會,我拿著錄取通知書飛奔回家,跑進房間,看著爸爸正打游戲,媽媽在旁邊抹眼淚。
我高興地抱著媽媽哭了起來。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網癮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第三類、幫孩子建立手機網絡使用規則:讓孩子在正常上學,正常完作業,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機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機網絡,這也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這是屬于民主智慧型。
媽媽說:“其實對你來說,打游戲算沉迷嗎?”
“算沉迷嗎?”
“還是。”
我點點頭,媽媽接著問:“那你說打游戲好玩,可以給他帶來什么好處?”
“可以緩解焦慮和抑郁。”
“那你想要減少玩游戲的時間,還要學會控制時間嗎?”
“可以!”
孩子接著問:“那你想讓爸爸幫助你什么呢?”
“我想讓他陪我一起玩。”
“好,那我們就去學校吧!”
其實這位媽媽并不是真的不去學校,而是擔心孩子的安全,所以才費盡心思地想辦法。
他找到了孩子的班主任老師,告訴了孩子的班主任老師,當然老師說的肯定是有道理,孩子去了學校就應該把學習搞好,老師也能從中走進了解孩子。
可是孩子卻說:“我的爸爸根本就不關心我,只知道學習!”
“他總是在班上批評我,還總是把我與其他同學進行比較,我真討厭他!”
這種語言表達的方式其實是否定了孩子的需求,因為孩子不被看見,所以他就不想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
“可是我媽媽從來不管我,她只關心我的成績,她只會跟我說沒事的,別的同學說什么就做什么,別人不跟你說,你就不知道說!”
孩子在長大后,其實是不知道真正需要什么,他們只知道跟父母說“不”,不管對錯,只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所以他們會顯得很聽話。
其實,這種“乖”的背后,隱藏著對父母的“反抗”,這個“反抗”最終是父母所愿望的,當然,父母也是不愿意讓步,所以,當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或者自己的觀點是錯誤的時候,父母就會感覺特別的不開心。
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親子之間關于父母的對話。
很多父母會把孩子和“不聽話”的表現看成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父母想讓孩子變得聽話,這就給父母帶來了困擾。
孩子“不聽話”,家長可以試試這3種暗示
孩子不聽話,父母還可以試試這3種暗示
父母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不僅要跟孩子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進行碰撞,還要跟孩子進行溝通交流。
我們要知道,人是很難“說”出來的,人是很難跟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的,所以我們需要通過生活中的一些日常來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讓孩子們去模仿。
想要孩子變得聽話,父母就要給孩子一定的“話”,要讓孩子能夠聽得懂自己的話,這樣才能夠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促進作用。
1、說話不要過于簡單粗暴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是會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強加于孩子身上,而且往往會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導致孩子總是要違背父母的想法。
而這些行為,其實都是在給孩子增加壓力,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理解,從而反感和父母進行溝通。
2、掌握好情緒的輕重緩急
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過于情緒化,那么這樣不僅不會讓孩子得到成長,反而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差勁。
所以父母一定要掌握好自己的情緒,不要用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而是學會掌握好情緒的輕重緩急,再來教育孩子。
3、給孩子制定規則,但不要采取暴力手段
孩子的想法和行為往往都是與父母不同的,因此我們要學會尊重孩子。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不要采用暴力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而是要用平等的態度去解決問題。
我們可以給孩子制定規則,但要讓孩子知道規則的正確度,不能違背規則,否則就會受到懲罰。
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給孩子制定規則,并且制定規則的過程一定要堅持到底,不能隨意妥協,如果孩子耍賴哭鬧的話,父母就會妥協。
4、給孩子多一些選擇
想讓孩子變成什么樣,父母就要學會多給孩子做選擇。
如果孩子總是要在一件事情上耍賴,這時候父母就可以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比如:如果我們想要玩完玩具,可以告訴孩子:“我們已經玩完了,這個時候需要回家吃飯,你可以選擇繼續玩,還是繼續玩,我尊重你的選擇。”
如果孩子總是要在晚餐時間玩玩具,父母可以在這個時間給孩子說:“我們還有10分鐘就要吃飯了,你先去洗澡,好嗎?”
父母給孩子的選擇,最好是有規則的,這個規則父母不能變成縱容。
比如孩子今天想穿99元錢買玩具,但今天卻用了2個小時,此時孩子可能需要你拿另外的錢去買玩具,那這個時候父母如果直接拒絕,那么孩子的脾氣就會變得更加暴躁。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5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