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話好嗎?
不聽話就有好處嗎?
一位家長朋友在留言里說,她的女兒讀小學一年級了,可是,性格非常頑劣,很少主動學習。她不想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卻管得特別嚴。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這種情況在很多家長中都會發生,那家長朋友們是否想過,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是什么?
01 家長的話,讓孩子聽不進去,不想按照家長的意愿行事
我朋友家孩子,是個很乖巧,很聽話的孩子。
朋友帶孩子去參加朋友的婚禮,一進門,孩子就像沒事人一樣,立馬拿出平板電腦看。
朋友說,自從孩子學會了看平板電腦,只要不舒服,就把平板電腦給孩子,讓孩子看動畫片、聽故事,孩子一直看很乖,從不調皮搗蛋。
朋友卻發現,孩子看平板電腦的時候,會一直看著平板電腦屏幕,畫面好看又好看,嘴里一直在播動畫,仿佛沉浸在一個“動畫人物”的世界里。
一開始,朋友以為這是一個孩子調皮搗蛋,但朋友并沒有太過分,而是很平靜地問起孩子為什么不聽話,孩子只是無奈地說:“媽媽,我覺得自己好像缺根弦上的弦,一遇到問題就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集中注意力,總是跑題,考試成績就好像也沒有什么好的”。
01 孩子的注意力問題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
在《美國醫學協會兒童健康的行為心理學家》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孩子看電視或看電視時間越長越長,注意力問題的發生率是更高的,電視節目或者視頻的使用頻率越高,對孩子注意力的影響就越大。
法國心理學家費斯汀格在《屏幕時間》這本書中提到:電視媒體讓注意力分散了,許多其他媒體利用人類大腦的部分來感知、分析、記錄我們周圍的環境,對我們的正常的互動關系造成威脅。
心理學家約翰·羅斯汀格提出,關注即強化,是人類在早期教育中認識新事物的重要方式。
那么,電視節目和手機游戲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呢?當我們把電視、手機、iPad、平板電腦通通收起來,甚至對孩子說,“你把這些電子產品給我好好地放回原處。”
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大雜瓶子,你想裝什么就裝什么,我們的大腦就會自動運行。
因此,人類的大腦就像一個大瓶子,能不裝滿不需要裝進,只是裝進去太滿了,就會溢出來。
因此,我們會發現,我們想的越多越好,越頻繁越好,效果越不好。
比如,把孩子放到餐桌上,提醒他馬上要吃飯,他雖然嘴上還想吃零食,但是心里已經做好了按時吃飯的準備,此時如果你說“再多一碗飯菜都涼了”,他就立刻把碗端到桌邊,一口飯菜吃到了肚子里。
到了睡覺時間,如果孩子還沒有進食,我們也不要催促他,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時間,他才能慢慢加快速度,吃完了飯,也不會再吃得慢。
而我們所說的逼迫,只會讓他更加焦慮,對我們的催促感到排斥,甚至逆反。
第三,讓孩子自己承擔后果。
孩子早上不起床,可能是早餐時間太早了,孩子賴在床上不起。這時我們就可以讓他自己承擔遲到的后果。
比如賴床不起的后果,就是上學遲到,老師會懲罰他。遲到了,老師會懲罰他。
這就是讓他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當孩子自己承擔后果后,他就會從中學會了如何去面對自己的行為。
這就是放手之后的第二天,他才能學會遵守規則,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
孩子總是需要自由成長的,只有能管理好自己的孩子,才能學會去管理自己的人生,對人生有更加正確的規劃,去面對人生。
第3招:榜樣
一位父親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樊登說:“我自己就是在言傳身教,而且這個東西對我影響很大,我現在也很尊重兒子的選擇。”
我們就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一個從播種什么樣的種子開始,慢慢的根就會扎的更深。
而孩子也一樣,他們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會有許許多多的選擇。
即便是在長大成人之后,“我想要學習什么,我要怎樣的人生”也是他們迷茫時期的方向。
他們需要被尊重,需要被引導,需要展示自我價值。
所以,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想要每個孩子都成為真正的自己,就要努力去了解他們的興趣,而不是試圖在“你有沒有聽懂他們的聲音”之間,“他們有沒有理解你的努力”。
你就會發現,這種開導孩子的方式,跟焦慮癥患者給他們的建議是完全不同的。
這就像是一個朋友,她在開玩笑的時候說:“你有沒有聽過“你說”。
這種“說教”,也是在給孩子下結論,他們要么就是不會辯解,要么就是不想聽。
但事實上,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也應該選擇一些“藝術”,比如說這個詞:“孩子聽的”。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6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