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初三孩子厭學
初中一女生厭學
昨晚,一則消息登上了微博熱搜。杭州一個初三女孩小楊(化名)因厭學,對父母說:“不想讀書了,不想去學校了。”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記者采訪這名女生小楊的父母,她的兒子小楊去年上初三,在讀初一。小楊母親告訴記者,小楊在初一時學習壓力很大,加上小楊平時也比較貪玩,成績不是很好。
“在小楊初二上學期的一次月考成績下滑得非常厲害。之前功課都非常簡單,在數學考試中,能考八九十分,這次竟然不及格。”小楊母親回憶,當時因為疫情,學校推遲開學,學生就在家上網課,學習的時間延長了。可是小楊覺得自己學習成績不好,還不如不努力,因此常常跟父母發生沖突。此后,小楊就不想上學了。
對于家長而言,成績的提高并不能靠補課,而是靠需要對孩子學習方法的指導。家長發現孩子出現了偏科,如果強制要求孩子必須學習,很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下面的這種應對措施,如果你對孩子的學習方法不當,是最容易造成孩子不努力學習的。
1、要求孩子每天完成一定數量的書面作業,字跡工整,作業正確率在95%以上。
對于孩子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很多孩子都喜歡吃快餐,所以在做作業時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所以家長可以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并且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養成孩子定時定量的習慣。
2、每天給孩子一定量的閱讀時間。
閱讀量多的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特別容易走神。對于這種情況,家長可以讓孩子適當的讀一些課外讀物,給孩子一定量的閱讀時間。但是,讓孩子每天閱讀1-2個小時是非常有難度的。
所以要每天給孩子一定量的閱讀時間,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應的任務,這樣可以增加他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
3、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家長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來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譬如,我們可以在孩子睡覺前讓他讀一個小時的書,或者是晚飯后半小時帶孩子出去玩一小時,讓孩子進行一些自己的計劃。
以上這些習慣和能力的培養,都是從小培養的,都是為了讓孩子感受時間的美好,只有把時間做好了,他們才會覺得時間是可控的。
4、正確對待“”時間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在“包辦”式的生活,從小父母就給孩子灌輸“我是大人的依靠”“你是我生的,所以你必須聽我的”“你必須好好學習,必須按時完成作業”“我為你花了這么多的錢,你卻不珍惜”“你不知道你想要什么,不努力學習將來能有什么出息”………………………
有的父母看起來對孩子處處設規矩,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怎么會變成這樣呢?
這不僅僅是父母的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社會現實。我們無法改變周邊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
當孩子處于負能量的環境里時,他更加無法專注于學習,會容易放棄努力。
而這種情緒,也會讓他陷入一種無效的努力中,甚至是無效的努力。
因為,教育孩子,你首先得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如果沒有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就不能做好自己,也就無法讓孩子聽從你的意見。
對孩子來說,最好的狀態就是:
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把自己的感覺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
你的感受、想法、愿望,只有當你認真地去對待,并愿意去傾聽和關注孩子,你才有可能把自己的生活方式方法教給孩子。
第二點、不清楚你自己,需要與孩子的真實、不同。
我們經常聽見這樣一句話,“你可以不乖,可以改,可以和我說你的不聽話”,但是很少有人能夠做到。
要知道,孩子需要的是我們不斷地引導,給他提供啟發。
身為父母,你要與孩子做朋友,這個時候不要只顧著自己說“不可以”,還要給他相應的指導,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是對的,是錯的。
同時也要指出他的錯誤,并向他提出改正錯誤的具體要求。
孩子的認知能力不同,他們會有自己的節奏,要隨著自己的節奏。
父母也不要總是說“不行”、“不可以”,其實可以給他們提供一些選項。
比如:“我們可以這樣做,還是可以做完這件事情”、“是時候該去睡覺了”、“再這樣媽媽要生氣了”。
還有一個常見的情況,就是當你和孩子正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對孩子說“不可以”
。
對于大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會因為自己被禁止而感到生氣,這時不妨說:“我剛剛在跟你聊天時說的話,我們要集中注意力,如果你能專心致志地聽完我說的話,我就會很欣慰地夸獎你哦。”
這時,孩子的注意力會被吸引,因為我們大人的積極肯定與鼓勵會讓他們更加關注解決問題的過程。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7833.html